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参加广东省翻译协会第五届年会有感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12-03 作者:2007级研究生 高源

由广东省翻译协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广东省翻译协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于今天上午在行政楼三楼的国际会议厅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翻译与建设创新型广东(Translation and innovative Guangdong)。9点20分,何其锐常务副会长主持开幕式。简单介绍与会的来宾后,省译协会长、广外大校长徐真华教授致开幕词。徐校长有过50万字以上的翻译经验,他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以及参加的职称评审工作总结得出人们对翻译的观念在不断改变,对翻译和译员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翻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作,沉浸在翻译中是一种享受。每次看到自己的译作问世,心中都会充满欣慰。徐校长的寥寥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资深翻译工作者的勤奋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关注。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学习翻译的后辈们认真学习。

9点30分,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做会议的主题发言后,便开始了本次年会的学术交流环节。首先发言的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金惠康教授。他的演讲题目为:跨文化翻译中的中国英语。金教授首先结合中国近百年来学习借鉴西方经验谈起,强调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接着他对China English的特点和作用做了一个总结。金教授最后从对等词空缺、文化要素空缺、文化要素造成的不同文化内容、汉语言文化中独一无二的事物、神话、典故、新词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探讨了一些具体的译介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在座同学的极大兴趣。其中有一个例子讲到著名华人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好莱坞将其顺译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而李安导演则坚持用汉语拼音传达其文化――the jianghu world. 金教授的发言加深了我们对跨文化翻译的认识,而且让我们对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填补词汇、文化空白,搭建交流渠道的语用功能有了新的体会。

第二位发言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穆雷教授,演讲主题为翻译本科教学体系探索。穆教授首先从翻译学院、翻译方向及翻译系的差别谈起,指出目前国内虽已有900多所高校招收英语本科生,但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许多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迷惑。接着她从课时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基础等方面对英语专业翻译课、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翻译专业(本科)作了一个区分。透过表格和最新的统计数据,三者的不同一目了然。穆教授也提到了香港在招收翻译本科生时参考中英汉成绩系数的做法,以及我们应借鉴香港各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结合广外自身的翻译教学实践,穆教授从翻译学博士到翻译学硕士及MTI,对翻译教学的层次作了一个梳理。经过大量较为全面的调查统计,穆雷教授给国内翻译教师们的问题作了颇具说服力的解答。作为以后可能奔赴翻译教学岗位的研究生,穆教授的演讲也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实践意义深远。

第三位发言者吴伟雄教授对涉外旅游的诗词佳句汉英翻译的目标及对策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吴教授提出了追求最高境界,译出最佳效果的目标与策略。开场白“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赢来满堂笑声,可是笑声之余,我们却从中感悟到了对旅游文化进行开发和传播中译介者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在如何体现有感染力的现场效果这个问题上,吴教授认为译文应符合受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引用了王永泰提出的四级效果。他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凡事求其上则得其中,求其中则得其下,其中不乏哲学思辨的意味。对于严复“信”的标准,他认为“信”不在乎译“字”,而在乎译“意”,这个“意”不仅是意思,还包括意图、意象、意境、意念等。国内对“信”自古以来可谓是数不胜数,吴教授从旅游翻译的角度对“信”作出的一番新的阐释,为我们更加深入的领会“信”的含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译诗的问题上,吴教授提出“译诗需象诗”,对郭建中、许渊冲等人的译诗论作了一个介绍。他认为译文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合对“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翻译,吴教授提出要熟悉名家名作,对押韵可稍作变通变化。对此,他还趁着学术会议的机会专门请教国内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对译文再进行确定。这和后面提到的“无限修改译文,力求精益求精”是不谋而合的。吴教授对翻译的执著与认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座的同学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都应该好好的做个总结和反思。吴教授还提到翻译应注意积累,勿忘汉语功。此间谈到了外交部长李肇星的一次外事出访活动中的翻译风波。吴教授认为这就是译者的译外功的问题,是汉语的基本功不行。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翻译学习和翻译实践中都应多多留心,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最后出场的是澳门理工学院的林巍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法律翻译与比较法律文化”。林教授首先对国内的法律翻译及比较法律文化的相应专著作了一个介绍。中间他提到翻译的硕士生及博士生有时常感到专业方向不明确,前途迷茫,因此可考虑将法律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即找一定的方向和专业靠拢。林教授举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说明问题,当人们问爱因斯坦请教成功的原因时,他说自己只不过在物理专业找到了一个支点,并在其最薄的板上钻了一个洞而已。这几句话看似与翻译无关,但是却对大家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有所启发。在具体的法律翻译实践方面,林教授举了一个“扫黄”的英译例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不宜简单译为 sweeping pornography。林教授对“扫”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进行了一番深入考究,从而认为“扫”在中国文化里基本是对扫除消极事物而言的。但是 sweep 这个词在英语文化中带有积极含义。如:The Brazilians have swept the World Cup.巴西人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大获全胜。所以他认为应译为pornography campaign(其意实为:anti-pornography campaign)。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体现了一位译者对翻译与文化的理解和实践。我们以后也应多一点怀疑精神,多一点追根溯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翻译的质量。

在与会专家的发言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提问题。其中有一个提到媒体对外来民工的误译。现在普遍使用的migrant worker实际是美语的外来词,其准确意义为美国墨西哥的偷渡者,带有歧视意味。这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有时我们不应盲从于媒体或看似权威的译名,而应细细查证,探讨合适的译法。有位同学提到自己对翻译标准及未来出路的困惑,有关专家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中大的王东风教授引用了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的一句话:翻译是所有理论中最复杂的事物。他认为目前各种翻译标准令人眼花缭乱证明翻译无标准。接着他结合目的论指出:“不管归化异化,达到目的就是造化。”林巍教授认为应根据具体语境做出选择,做个界定,不能笼统说翻译无标准。翻译的评定不是绝对的,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有幸参加此会的同学在会议结束后都感到对翻译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方向也变得更加明晰。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我们会在翻译的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