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许钧教授关于翻译理论资源的思考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11-12 作者:07级 翻译学 吴 画

11月9日晚7点10分,南京大学许钧教授以“关于翻译的理论资源的思考”为主题的讲座在同学们的期待中终于开始了。图书馆负一层座无虚席。

在正式讲课前,许教授就硕士、博士生的培养方面提出了八个字“自发、自律、自立、自创”。要有自发,自觉的精神、激情,独立思考,才能做出自创的成绩。我想这8个字是对每个研究者所应具备的态度的高度总结与升华,只有做到自发、自律、自立、自创,我们的研究才能有新的发展与创新。

许钧教授的讲课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一,对翻译定义的探讨。二,翻译的定位问题。三,翻译理论资源的思考。四,翻译研究本身对其它学科的贡献。五,以林纾和鲁迅为例作结束语。

目前对翻译的定义有上千种,可是始终没有一个为众人接受的固定的定义。到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此,许教授也对此做出了解释。归根到底,这是由翻译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翻译是人类活动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活动,它涉及到主体、行为、结果等多重因素。所以现今很多人对“翻译”的定义也只是用“相似”这种字眼的比喻性说法,而避免用“是”这样的字眼。我们对翻译本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翻译研究的程度。许教授接下来以歌德、雨果、塞万提斯、普希金等法国作家为例讲解了他们对于翻译的不同界定。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地区不同,人们对于“翻译”的理解也大有不同。如南京的民众对于翻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小兵张嘎中的胖翻译官”,而西安的老百姓更多想到的是“玄奘”。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翻译与语境和历史记忆层面的关系。许钧教授在讲解对翻译认识的深度问题时,谈到他从青年到现今对傅雷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傅雷以翻译为武器,用笔来表达理想,在每一个政治转折时期活跃在翻译的舞台上,为中国带来精神上的光明。最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翻译无法进行时,他的生命也就此终结。这样一个以翻译事业为生命的人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学习翻译的人发自内心地崇拜,也为自己和他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感到自豪。

我们现在学习的翻译理论名目繁多,怎样对翻译进行定位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许教授以雅格布逊对翻译的三分法为例,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与翻译发展的现状联系起来,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语内翻译在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民族文化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白话文和古汉语到底有无继承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确实,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得以普及,逐渐取代了古汉语。虽然白话文的使用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与当下生活结合紧密,而且有利于我们对新事物的引进,但它缺少历史沉淀。白话文的普及决不意味着割裂背离古典文化。许教授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使“古典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从语际翻译来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的对峙,语言的强势与弱势的问题。现今翻译进出口也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对此我们应更深刻认识到每一种语言,不仅给我们带来对新世界的全新体验,而且会丰富我们的视角。而翻译则是“给许多不同语言的人带来福音的救星”。从符际翻译来看,在对一个符号系统的接受过程中,主体不一样,那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也会不一样,对同一符号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主体所感知的程度也不一样。现今人类对符号学习的目的已经模糊了。应充分认识到符号系统在人类认识、感知、创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

在谈到翻译研究的现状时,许钧教授结合他的翻译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的翻译研究停留在理论照搬上,并没深入思考。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也为这些名目繁多的翻译理论而苦恼,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些现有的理论呢?对于这个问题,许钧教授对学生的独特的教授方法也让我有点启示。目前的翻译理论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视角去认识翻译。我们除了要了解“怎样译”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译什么”,检讨目前的翻译,正确对待外国资源。翻译研究应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关于翻译的理论资源,许钧教授提出了5个主要来源:1,从其它学科借鉴。翻译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密不可分。现在应重视从古老阐释学借鉴理论。古老阐释学认为,阐释的过程或任何一句解释都与“此人,此地,此心”相联系。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理解也会不同。所以每个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对语境的联系,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是对文本外即翻译外部环境的理解。2,人类学资源。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无先进落后之分,应更多关注每个人的差异,这样才能造就文化多样性。3,社会学资源。现今翻译主要有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现代社会更应注重社会学的转向,因为翻译的第一性质就是社会性。应将翻译放在世界交流的场地中考察,翻译不应是单向或双向的,而应是多向的,对人类知识传播起到促进作用。4,人类学者对文化思考成果的借鉴。哲学界认为:翻译不可能是对等的事,只可能“差不多”。翻译是一种negotiation,充满人文光环。5,伦理学。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是在解决“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这关系到职业操守,普适价值和道德观的问题。

我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就是翻译学如何如何从其它学科借鉴理论来建构自己。不禁让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翻译学好像都是借鉴别人的,那它自己的东西在哪?又为其它学科做了些什么呢?许钧教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细致的讲解:翻译研究本身也为其它学科提供理论资源和视角。对于语言而言,翻译是人们考察语言的一个切入点。对于文学来说,文学是文化交流的核心,文学翻译就是介绍外国文化的媒介和方式。就文化而言,翻译在文化层面保证世界和谐,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建设,而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文化和谐的建设。就思想层面而言,应注重术语翻译,使翻译学成为众学科关注的中心,打开研究思路。

最后,许钧教授以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为例做了总结。虽两者译法不同,但他们在传播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许教授的讲课让我认识到,翻译研究不应只局限于一个层面和角度,研究翻译的人应提高独立思考的意识,多角度看问题。同时许钧教授的翻译经历也告诉我们翻译实践能为理论提供实际、丰富、生动的素材,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反过来从翻译实践和经验中获得灵感,源泉和动力。作为翻译学习者的我们,既不可轻理论重实践,也不能轻实践重理论。只有理论学习与翻译实践并行,才能做出“自创”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