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2007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感想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11-01 作者:2006级翻译学研究生 吕黎

2007年10月25至26日,我院穆雷教授参加了在珞珈山畔武汉大学举行的2007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并作了题为“翻译本科教学体系探索”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穆雷老师对国内现存的本科翻译教学进行了分层分类,进而探讨如何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协调各层面教学,使之成为相互照应,有各自明确目标的教学体系。

穆雷教授与吕黎、李红玉

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武汉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与会代表包括翻译研究界知名专家罗选民教授、杨自俭教授、谢天振教授、廖七一教授、张南峰教授等以及来自全国各校的中青年学者共113人。本人向大会提交的论文获得通过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穆雷教授在主席台上

在武汉会议的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有几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是学术规范问题。廖七一教授指出,一个学术论断,要么能被证实,要么可以被证伪。在学术研究中,不应说未经证实的话。例如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不仅是翻译大国,也是翻译强国。这句话无疑能鼓舞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然而,廖七一教授引用了来自出版部门的多项详实数据,证明了中国即非翻译大国,也非翻译强国。在谈及学术规范时,张南峰教授也指出,学术文章中,不说不能被证明或反驳的话,另外,要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严格避免进行价值判断。例如,“鲁迅充满激情地读了某部小说”一句中,“充满激情”四字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就是不合适的。既然作者没有亲眼看到鲁迅先生阅读该本小说的情态,加上这四个字就是不负责任,让学术论文的读者读到这几个字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关于学术语言,北大的朱青生老师在写给学生的《十九札》中也曾提到,那就是要尽量做到“语句平实、无歧义、无言外之义、逻辑关系明晰;避免比喻、暗示、影射和意气”。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可以遵循这些原则,注意自己论文中的语言。总之,要进行学术研究,首先就要端正学风,对学术负责,对自己写出的一字一句负责,对读者负责。

第二是翻译学的研究本体问题。翻译研究应回归语言文字的转换本身,还是应该涵盖除语言文字的转换之外的文化语境及各项文本外因素?就我自己的理解,研究本体决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研究的目的及可以选择的研究方法。谢天振教授区分了翻译本体和翻译研究本体这一对易混淆的概念,指出翻译本体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本身,而翻译研究的本体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转换过程的本身,它必然要包括语言文字转换过程以及译者、接受者等翻译主体和受体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还包括对两种语言文字转换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文本以外的因素。只有认识了翻译学的综合性、边缘交叉性,才能保证我国的翻译研究这一门独立学科健康发展。

第三是理论的国界问题。是否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张南峰教授指出,在理论前面加上国籍没有必要,Venuti没有声称自己的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Toury没有标榜自己的理论是以色列翻译理论,理论是无国界的。谢天振教授也指出,这样的论断包含了很强的民族情绪,正如不存在“中国特色的物理学”,强调翻译学的“中国特色”没有必要。杨自俭教授则认为,要说“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就必须讲清“特色”包括什么。不成系统的东西只是idea,不是理论。

最后是外语/翻译专业学生的素质问题。武汉大学的郭著章教授强调了学翻译的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告诫各位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翻译实践。然而,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是否是学翻译的学生唯一的追求目标呢?穆雷教授在探讨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时就强调了要在专业课程之外设置教育课程,指出教育课程才是大学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区别所在。她还特别为大家介绍了香港各大学实施的“通识课程”以供借鉴。另外,杨自俭教授在谈及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有许多人对外语教育的性质判断错误,认为外语教育是工具教育,忽视其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培养出无兴趣、无知识、无思想、无科研能力的学生。此外,中国的外语系学生普遍存在外语、汉语两张皮的问题,重视外语训练而忽视母语水平的提高会限制学生的文史哲修养、抽象思维及视野。推人而及己,翻译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母语功底,不仅只是用母语流畅表达的能力,更要多读书,增加自己文史哲方面的摄入,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素质,在努力学做一名好译者的同时,学做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此,我谨将参加这次会议的所闻所思如实记录,以便同学们各取所需,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