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陈善伟教授谈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10-31 作者:2007级翻译学研究生 于宁

10月30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陈善伟教授在图书馆负一层多功能报告厅做了一场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讲座,陈教授从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系统的普及(popularity),CAT软件的购买(acquisition),CAT系统的优势,分类,以及相关研究结论五个方面对CAT系统进行了总括性的讲述。

过去自己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认识仅限于对一些网上免费翻译软件的模糊了解,这次讲座使我对处于翻译前沿的CAT系统有了总体性的把握,其与翻译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给了我很大启发。

CAT系统有基于术语,语句,文本,实例,网络等林林总总的语料库的支持,功能如此强大,是否能最终取代人工翻译?接受专业的翻译培训是浪费时间么?对此,陈教授着重指出再先进的CAT系统也只是翻译工具,是用来辅助译者的。CAT不是机器翻译,而是译员在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CAT系统在使用范围,译文质量和技术操作上都是有缺限的,在实际操作中译员的思辨过程是依赖数据库进行翻译的CAT不可能取代的。陈教授强调了翻译基本功培养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及理论的铺垫,是使用CAT系统时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充分利用CAT带来的便利。翻译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实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CAT可以通过调出数据库中已有译文进行再利用,减少重复劳动,在实际操作中在译文的一致性、准确性、翻译速度和翻译过程管理上都有很大优势,是翻译诸如产品说明、商业合同等重复性应用文体理想的辅助工具。这让我想到康志洪老师在文体与翻译课上讲到对具有“专有”性质的名称的处理是否合理,与译者的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能力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资料占有和资料检索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见,我们在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翻译素养的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有形的翻译检索工具来应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这也是专业译员必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过去以个人为单位的翻译的模式正逐渐减少,代之以越来越多的以翻译组为单位进行的翻译活动。提醒我们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专业译员学习和使用CAT相关知识,不但有利于译员应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带来得挑战,还利于提升译员专业形象和整体素质。许多国家机构投入大量资金研发CAT以助于翻译过程中各方各司其职,提升整体效率,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翻译需求量的增长及对翻译活动的重视。陈教授在总结部分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英互译需求急剧增长,中文快速成为CAT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语种。网上翻译行业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身为高翻一员,深感幸运更多了份责任。

陈教授认为对CAT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适应了翻译实践中越来越多应用型文体的翻译需求,虽然只有25年的发展历程,CAT系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了此类课程,对各具特色的CAT软件分组应用,进行不同领域文本的翻译,之后进行使用心得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穆老师在总结陈词时也为大家带来了振奋的消息,高翻学院也在计划开设类似课程,大家听了都很兴奋,我也不禁憧憬起CAT的引入将为翻译学教学与研究带来怎样的新局面了。经CAT处理的文本会有哪些特点?如何建立数据?,使用时有哪些缺陷?如何克服缺点利用优势?这将会为我们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带来新的课题。或许不远的将来高翻学院的各个方向都会建立自己别具特色的CAT数据库,那么语料库的建立就不只是知识层面的学习,还有实践层面的积累了。

陈教授的讲座已毕,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期待,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窗外风景陌生而新奇,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