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参加“第二届珠江三角洲英语研究生论坛”回顾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6级翻译学研究生 刘畅

参加此次论坛之前,我对它没有很多期待,更多的是暗暗期盼能够平安度过此次考验。但是,此次论坛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收获是我从未想像过的。

此次论坛旨在为香港、深圳、广州、澳门等地的在读的英语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提供一次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邀请了珠三角众多高等院校的教授和专家来到论坛。这次论坛不仅让研究生们得以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和想法,而且能够近距离地观摩专家们对自己目前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特设了几个会议议程,让各领域的专家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研究生们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了解我们的困惑,解答我们的疑难。

论坛的第一天上午,我们聆听了三位专家的主题演讲。下午,所有参加人员自由参加四个分论坛,即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2个分会场)和翻译学研究。我们八个同学都参加了翻译学研究分论坛。分论坛里活动程序是研究生上台就自己的研究进行演讲,之后即是提问与答辩的环节。一提到答辩,就让人想起充满硝烟的毕业论文答辩,其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汗颜。但是,此次活动里的答辩,更多地是友好的建议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挑错误和质问。这种友好的氛围让我们研究生可以完全放松,从而更好地展示和交流。

第一天,我们主要是做旁听者。在观摩其他学校研究生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学校研究生正在研究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我们和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而更让我们受益的是在场的专家的循循善诱:他们指导做演示的同学的同时,也是在指导所有在座的同学,引导我们如何进一步改进、深入自己的研究。

例如,下午第一个发言的来自澳门大学的研究生Shen Peipei在讲解完自己的关于公式语翻译的研究后,两位教授一步一步引导她关注文本分析,力求从一个、两个例子当中,发现问题、发散思维、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的举例套理论。在深圳大学的Shen Fangyu同学演讲完之后,教授们也逐步引导其深入翻译删减例子的分析,启发Shen,也是启发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翻译现象当众找到某一点,再进行深入的、扩展的研究。在指导深圳大学的Xiong Ting的时候,教授们也强调了再次从文本出发,深入文本研究的重要性。

张教授和黎翠珍教授都反复重复一句话:“Push,Push it a little further.”这才是深入研究的方法。

如果说第一天下午的论坛给我们带来了做研究的启示的话,那么晚上两个小时的圆桌会议则让我们有了醒悟、开窍的感觉。

圆桌会议实现了我们从不敢想过的、与“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鼎鼎大名的专家之间最直接的交流。

第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专家们的自然、谦虚、耐心、积极、严谨和认真。他们都非常平易近人,非常理解我们所处的困境和遇到的困难,为一直心情很压抑、很苦恼的我们带来了“快乐研究”的理念。

黎翠珍教授,我们导师的导师,是一位特别和蔼可亲、幽默睿智、富有激情的永远年轻的奶奶。我们对黎翠珍教授是久闻大名、非常钦佩,见面之后,更是为黎翠珍教授的学识、睿智和快乐所震动、感染。当王辉教授替我们说出现在的翻译研究生多是处于既没有足够的文学背景、有没有足够的语言学背景、翻译经验和理论基础也不够厚、教育体制急于出人才的困境的时候,黎翠珍教授告诉我们:“Research is awful difficult. You must trust yourself. If you can not trust yourself, you can not learn.” 黎翠珍教授一直强调一句话“Be happy!If you are unhappy, you can not research!”

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生邵璐问张佩瑶教授如何平衡行政、工作、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张教授向我们回顾了她曾经因病住院不能工作的那段经历。当时,张教授就拿了一本书,《道德经》,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研究每一个字。仔细阅读、揣摩文本,这就是张教授如何培养出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的秘诀。张教授说,当她读到一个文本时,她不仅仅是“see the words, but also feel the words.” 黎翠珍教授(张教授的导师)开玩笑似的说,“She reads in the lift. She reads everywhere.” Shao Lu又说道,她选上过张教授的一节课,发现张教授对学生非常认真,非常负责。每次看到批改过后的作业之后,她就非常感慨,还从未遇到过批改如此仔细、认真负责的教授。而邵璐也知道张教授非常繁忙,经常出席各种活动,例如此次参加论坛就会占据她几天的时间,那么张教授如何抽出时间进行如此细致的教学、研究呢?张教授说,我们必须换个思维来看待问题。例如,平时我们看到一本书或者论文准备阅读的时候,我们通常的感觉是,自己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地时间是被别人占据了,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认为此次阅读是从别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看是否可以为我所用、是充实自己、给自己带来收获,那么在阅读时就不是排斥的心理了。例如此次参加论坛,因为要做主题演讲,所以要好好准备,把自己的主题演讲做好。那么我想到要参加论坛的时候,就不是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占据了,而是想着自己的研究、主题演讲了。这种变化带来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

张教授和黎翠珍教授都强调要培养我们的”sensitivity to words, text, put your heart in it, and be patient. Listen to the words, think about the words.” 我们当时就觉得,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理论上,是否就走错了道路呢?张教授说,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有两条道路,先走哪一条的问题。张教授以前是做比较文学研究的,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学、文本分析的功力,但是在转向翻译研究的时候,也在理论学习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遇到过很多困难。我们只不过是走得另一条道路,先学理论,再培养文本分析的能力。作为学生,两个方面都有时间、有机会进一步修行。关于理论,张教授把它比作一把瑞士军刀,需要用什么就拿出什么。但是不能认为理论是master。

在圆桌会议上,张旭教授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张旭教授说,“如果我看研究生的论文,我会首先关注她/他的参考文献是不是以“文史哲”来分布的,是否“古今东西”都涵盖其中,这样才能算是一篇好论文。”“中国两千年的文化都在我脑袋后面,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随时供我调用。我以此为基础来做实证研究。而且还从中国几千年的研究历史中学到了其它的方法。”例如,张教授曾研究过唐朝一位同名的诗人张旭的所有诗作,穷尽了所有文本,进行仔细的揣摩、分析。又如,中国研究书法的专家,有时看一个字帖可以看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他要不断去想、去试验每一笔每一划是如何写成的,为什么这么写,这启发我们要研究得深入、透彻才能有收获。而且,做研究时必须拥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怎么处理这些文献呢?我们就应当从中国的文献学、目录学里学习归档分类的文献处理能力。这正好就是我在第一学期翻译研究方法课上所负责的内容。张旭教授让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研究的深厚积淀和宝藏,我们应该向张旭教授学习,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第一天的经历可以说是意外地、丰收的。我们惊讶于、感叹于、赞叹于各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快乐的研究和深藏内心的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二天,我们有六个人将要上台演讲,向专家们Present自己的研究计划。有的同学基本上没有睡觉。经过第一天和教授的交流,我们发现了自己研究计划里的许多问题,虽然很多硬伤无法改正,但是还是尽力连夜修改,希望能够给自己、给教授最好的presentation.

参加此次论坛之前,我心里很忐忑,因为临时决定换掉以前递交的研究计划,换上刚想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计划。这样的匆忙肯定会让我的研究计划有很多不清楚、不成熟的缺陷,怎么经得起跟专家道呢?而且还是给我们这个领域的鼎鼎有名的博导看的。但是,第一天的经历让我的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心里还是没底,虽然自己知道有很多缺陷,但是我相信第二天的演讲后,专家、教授们不会对我的计划不屑一顾,而且会提出他们的问题或建议,帮助我改进自己的研究。第二天的演讲由于时间紧张,我用九分钟就完成了自己的Presentation,之后专家、教授们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意见和建议。我的研究题目是Developing translator competence in a process-oriented pedagog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by using diaries??a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王东风教授提醒我Diary实际上就如同训练员每日的训练Journal,并详细解释了competence和ability的差别,直到我弄懂为止;张佩瑶教授肯定了我的研究的出发点,并且提醒我注意如何保证受试的百分之百的配合,注意如何分析日记资料;张旭教授则关注过多的受试数量可能会给我带来的负担,并提出了减轻研究负担的可行性办法,一再强调如何分析日记资料是最见功底的研究部分。这些意见都引领我从更加实际的、细致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研究,发现研究的难点和盲点,所得到的启示和鼓励更是平日无法企及的。

下午主题演讲过后,大会组织了一个mentoring session,所有教授学生都可以向台上的教授、专家提问。这个环节里面,硕士生、第一线的教授、甚至硕导都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即是台上的博导在自己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的成功和失败。每一位博导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学生非常优秀、非常勤奋,以至于张教授曾经劝她的学生“Don’t work so hard!”甚至说道“学海无涯,回头是岸”。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导师和学生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也非常必要,研究的过程是艰难的,学生必须有良好积极的心态才能完成自己的研究。

在论坛休息期间,我们抓紧时间和教授交流,每一位教授都非常热心而耐心地聆听我们的问题,不辞辛劳地一一回答我们许多问题。这种温暖、温馨的感觉在这两天从不曾我们左右。

第二届珠江三角洲英语研究生论坛在17号下午正式落下帷幕,两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我们似乎刚刚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旅行,得到了最新鲜、最健康、最难得的智慧锻炼。我们感受到此此论坛组织者深圳大学细心、周到的安排,由许多细节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对明年我校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需要所有参加师生的合作与贡献。而所有这一切,所有的收获,离不开再三鼓励我们参加论坛的导师穆雷教授,离不开穆雷教授在此过程中对我们的一一指导、离不开所有到会的教授,尤其是黎翠珍教授,张佩瑶教授,王晖教授,王东风教授,张旭教授等无私的指导和对学生的关爱。衷心感谢每一位教授,祝愿每一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