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曾俊敏 阅读 567 次
对于硕士论坛这样的较大型活动,而且是有关学术的,我一开始其实就挺有兴趣,不过当被告知一定要与翻译相关,一定要用英文这两条要求之后,我很是犹豫了一段时间。原先还打算在本科毕业论文即对欧洲各国“山羊”这一意象的内涵进行大规模跨文化调查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毕竟那是托欧洲各国友人进行过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覆盖国家十余个,因此觉得还有点儿研究价值。不过,虽然那篇文章和翻译也沾点儿边??因为在后面的讨论部分略略提到了一些处理跨文化差异时的翻译策略??却又是不全然像翻译类的,因为文章主体是有关山羊内涵意义的问卷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还有文化内涵的成因探讨,而非翻译。有同学提议用以前翻译学概论课上的论文,但自己始终不太满意,而且又是中文,所以很是犹疑了一段,加上课业紧,一时想不出什么新的研究题目,差点也就不怎么想参加了。后来在导师李明老师鼓励下,才又重新决定参加的。
不过灵感始终是没有怎么出来。有一阵子脑袋乱七八糟的。初期想写一点关于《LotR》或是《银英传》台湾大陆译本读者反响对比和原因分析的东西,后来觉得耗时甚巨,一下子做不了,便转向语言学角度来。但平时自己比较喜欢看的语言学类,大致是历史语言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这方面的,历史语言学虽然较熟,但目前暂时很难看到有和翻译结合的,一时间操作起来,觉得不太可能。虽然自己也有几个这方面待研究的有兴趣的题目,比如构筑一种历史主义的音译原则之类,不过总觉得似乎不太易被接受。想来想去,便打算从认知语言学里面找。认知语言学中自己平时比较感兴趣的几个部分,比如兰盖克的认知语法、福科聂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菲尔墨的框架理论、雷科夫的认知语义学等等,想看看能否对翻译研究有些儿新启发。于是下载了大量的文章,海看。发现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的所谓结合,似乎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话题。不过,感觉上还是比较多属于两类,一类是过于宏观的,似乎就是一种大原则的叙述,另一类则有点类似套上框框,把原来语言学里面的一些概念置换成翻译研究里面的,感觉上有些草率武断,而且似乎都较少很细致分析,没有很具体地落到文本的实处。所以就想,不如做做这方面的。认知语法方面,在上穆雷院长的方法论课程时,写过从认知语法的“象征单位”概念讨论翻译基本单位的proposal,后来觉得似乎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多人探讨,虽然角度还算新,话题却无甚意思。还想过用兰氏的识解理论或是认知语篇分析来进行,但是考虑到某些操作因素,还是放弃了。框架理论和翻译以前汪立荣老师就做过,一时间自己灵感也还没有。认知语义学和雷科夫呢大概是 近年上镜率最高的了,想着有几位师长都说过,不要盲目跟风,即使不是盲目,也不要随便跟风。这个方面这么多人争,我还是退让罢。于是目光就转移到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了。后来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便把题目定在了从概念整合理论探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意象重构现象,因为自己毕竟是从小背毛诗长大的,相应的英译版本看了不少,而且自己也试过涂涂鸦,动手翻一翻。所以这个题目也还比较切合实际罢。算是有了个初步的着落。
不过一个题目定了,下面的东西还是很繁琐的。打印出来研读的文献资料都有上百篇,花费不小,还看得头晕眼花的。总算大体把相关研究的脉络稍稍理顺了。但是五一结束交稿的期限也差不多了,proposal写出来自己才改过一两遍,都还没能和导师同学们仔细地讨论推敲,转眼就要上缴了。不过李老师后来导读课上说,交上去也不是就终稿了,你们做答辩陈述之前,自己还要好好修改思考的。所以后来自己上去讲的陈述内容,其实已经和proposal有了不少相异之处。不过大主题还是一致的。
说到交稿之后,除了自己反思,自然是要准备答辩了。虽然以前本科算是有点经验,穆老师和刘绍龙老师的课程上也领悟不少,但是总想多接触点实战的,正巧碰上学长们的毕业答辩,自然是天赐良机。那天下午每个答辩课室都听了,尤其是有几位学姊也做诗歌意象方面的研究,更是认真听了。当然结果不好在这里评判,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各位评委老师的风格以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所关注的重点。总结了之后,开始把自己答辩的基本重心锁定在关键概念定义及其相互区分、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的理据、理论框架与实例的结合、论证的逻辑连贯性和研究结论的意义这几个方面,特意拿了文秋芳老师的书细啃,并且和朋友们进行过不少的讨论,获益良多。事实证明,这几个要点准备得还是对头的。当然,我的毛病却也犯了,就是太过求全责备,于是弄了太长一ppt,搞得讲都讲不完,而且语言也不够效率,这点以后要好好反省改正的。
论坛答辩的时候以及答辩结束之后,几位评委老师都就文中的一些问题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感觉真的是很受益。特别是答辩完的第二天专业导读上,导师还专门给我们分析了我的proposal中存在的问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很多细微的东西,在原先那篇proposal中还是没有很好注意到,尤其是一些语气上和文法上的失误,确实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了一些笑话。所有这一切,于我都是大有裨益。毕竟人就是在错误中发展进步的嘛。
?里?唆说了一堆,该结束了。末了总结一下,这次论坛,比赛是其次,我觉得收获比较大的有二,首先是一个演练过程,一个检验自己这一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一个让自己严格按照学术程序演练硕士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机会。其实人很多时候,对一些事情是想着简单,但做起来就不易了。《书》不云乎,“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论文尤其如此。原先觉得不难的,一到动手时才知道问题多多。搞理论如何和文本分析的具体实际结合的时候,就弄得棘手无比,和几位同学如赖思维和陆欣都探讨过,颇受启发,自己也冥思苦想,理论原著和相关论文看了又看,好不容易才稍微理清了一点思路。不过经过这一番折腾,感觉自己对整个研究主题和所用理论的理解确乎是加深不少了。从前在穆老师和刘老师课上学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 ,也是只有落到实处的时候,才知道从前训练的重要性。答辩的演练同样如此,相信日后再次站上答辩台的时候,会比这次好很多。第二当然是有机会集思广益。关起门来自己搞研究,很多时候会忽略掉一些东西,旁观者清,导师和评委老师们的不少建设性意见,确实对自己很有教益。而且这一过程中也和不少同学进行过深入讨论,感觉确实比一个人枯坐不动终日而思要好很多。不同思想的碰撞对于学术是非常重要的,按霍老师喜欢引用的说法就是“知识分子社区的重要性”了。借这个机会,也请允许我向我的导师和给我以帮助启迪的各位师长及同寅表示衷心感谢,并感谢各位为此次论坛辛劳奔波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希望日后这一论坛能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