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听李德超老师讲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6级研究生 黄璨

5月8日,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的年轻学者李德超老师在四教424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的精彩演讲。李老师在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便留在香港教书,他此次的讲座便融合了其渊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李老师的讲座分为四部分内容: 第一、TAPs的研究对象和做法;第二、TAPs 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第三、TAPs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第四、以其本人的翻译课堂为例具体讲TAPs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在第一部分他首先简单介绍了TAPs,“有声思维(Think-Aloud Protocols)”是演讲者要求受试在进行试验任务时,尽可能地说出大脑的思考内容。对于受试在试验过程中说出的每一句话,研究者都用录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内容转为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的书面文本。所以TAPs研究的是翻译过程。有的学者质疑TAPs在反映翻译过程研究中的有效性,但也有支持的呼声,支持的人认为若把人类的思维过程视为一种发生于大脑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那么TAPs能够有效反映翻译过程。李老师赞同第二种观点。接着他说TAPs数据与受试的思维过程存在三种对应情况:第一种是高度对应的情况,这时受试者执行的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达成的口头任务;第二种是完全不对应,这时受试者执行任务时大脑自动反应;而第三种情况是可对应,这时受试者执行的是有步骤的任务。词的翻译,李老师认为属于第二种情况,即不对应,而句子、语篇的翻译则属于第三种情况,即可对应,也正由于此,TAPs是可行的,并且可以用于翻译教学中。

第二部分是 TAPs 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探讨与翻译有关的外部因素,如字典的使用、试验环境等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译者的内部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信心、智力、翻译工作的投入度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描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取的方法、策略。

第三部分,李老师介绍了TAPs在翻译教学中有哪些研究。也有三个方面。首先,选取特定的角度,对比专业译员和翻译学生的TAPs数据,从而总结教学模式;其次,比较成功学生和较为不成功学生的TAPs数据,这样可以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最后,用TAPs方法作为一种查找和分析学生翻译错误根源的工具。在这三方面的研究里,李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TAPs研究都是以学生或专业译员为研究对象,而对教师在翻译课堂上教学的TAPs 研究几乎没有。他认为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双方面的,忽视对老师一方的TAPs研究不利于翻译教学的发展。

最后一部分,李老师以自己实际教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怎样在教学中用TAPs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翻译时的思维。他认为教师做这样的展示具有直观性和间接指导性,让学生清楚老师的思维过程,更利于学生模仿,但前提是老师必须有较强地运用理论分析翻译过程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教师应当事先学习有关TAPs翻译的知识,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李德超老师的演讲机智风趣,富于启发。他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问题主要集中在TAPs局限性方面。大家的普遍反映是TAPs用在翻译教学中的研究较为主观,一个老师讲出其翻译过程,而他的翻译未必是最好的。对于这类问题,李老师的回答是翻译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笼统地说哪种翻译好,哪种不好;而且,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变换,即老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truth-guardian 的形象,而是学习的启发者。在翻译课堂上老师要做的是启发学生如何翻译,所以老师展示其思维过程是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翻译方法思维,而不必苛求老师的翻译必须完美。

李德超老师的讲座如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多可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而作为年轻学者,他的钻研精神也许更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