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听讲座《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感想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6级翻译学研究生 陈红梅

乍一看这个讲题,唯一熟悉的是比较文学与人类学这两个名词,而关于文学人类学,以及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则是一片茫然。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中,我们可以预感到这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因为讲者有博古通今的渊博,和学贯中西的阅历。

讲者从宫中的一副月兔玉坠谈起,说到月兔神话的世界渊源,从而向听众讲解比较文学的研究学派分为来自法国的源流研究学派和来自美国的平行研究学派。

讲者的观点新颖,从我们最为熟悉的学科说起,让我们考虑学科的副作用,这是我先前从未涉及的话题。因为长久以来就是在学科划分明晰的环境下学习,并自然而然地觉得清晰的学科划分有助于专攻术业,虽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会因为只知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无法融会贯通,但是,确实没有考虑过学科的本位主义是束缚学习者学习张力的主要原因。

翻译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译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百科知识,而这些知识从何而来,答案之一是要依赖大量的阅读。不过,试问:如果只是大量的阅读,而没有阅读者深入地思考所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何来百科知识的真正掌握?我们的阅读不只是为了知晓而阅读,而是为了运用已知知识去解决未知而去阅读。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一种储备,如果这种储备无助于我们今后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阅读的功能就没有充分发挥,大量阅读后的结果将会与教育者的期待大相径庭。另外,还要注意阅读范围的拓展,不可以仅局限于书本或网络。大千世界,有待阅读的内容太多,包括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我们周遭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我们即将开始的某一旅程等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周围的一切都在持续的运动和变化(只是我们自以为太熟悉了而漠视了这种变化),如果仅囿于书本或看似真实的网络,个人就失去了其存在于真实世界的意义。叶先生曾说到“各学科,一旦还原到文化的整合性视域中,就会有不同的视角”。沉浸于阅读中的学习者还得学会抬头,思考一下,读过的书和走过了路,听听他人的不同声音,跳出自己的阅读圈,以一个他者的眼光来审视熟悉的认知,定会有所收获。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不同的环境,一种他者的眼光有助于作为人的个体思索而求变。在比较中明白相异与同一,从相异的特质中思考每一个体存在的价值,客观公正对待相异于自己的个体,因为,每一个体,包括陆上的各种动植物、海底的生物、还有我们肉眼无法感知的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一物种的出现,繁盛直至消亡的历程,给了作为个体的人以极大的启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知识的全球化给了学科以开放更新的动力,学科间的藩篱理应被打破才能适应这全球化的趋势。此时此刻,对于在各个学科中潜学的学子们应该抬头看看周遭正在变化的学习环境,主动走出学科的界限,听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获取更多生存与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