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6级翻译学研究生 马敏敏
所谓学科本位主义,就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总是最好的,排斥其他学科。妙语连珠的叶舒宪教授长达近三个小时的讲座谈及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视野开阔,纵横交错,而在我看来却有一种单一的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对本位主义的强烈不满。
叶教授首先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及相关性,指出两者最大的共通性便是“破旧”,即突破旧的学科,且两者的学科界限都相对模糊,尤其是比较文学。表面上提出是知识全球化推动了学科的开放更新,实际上是在暗指现在做研究,任何学科都不是封闭独立的,那种只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打转的学术精神绝不可取。
继而又点出文学的研究与人类学的研究息息相关??人类学研究的问题逐渐移植到了文学研究中。这当中提到了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学相对主义,把文化多样性放到了一个值得强调的位置上。各种不同学派不同角度的研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世界各地丰富多采的文化不可避免被涉及被探讨,文化变成一个需要解释的东西,而寻求一个人类普遍的文化规律已然不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叶教授在告诉我们,破除了学科本位主义之后,文化本位主义也要解体。姑且可认为文化本位主义指的是,只埋头研究一种文化,并且认为这种文化应该作为全人类文化的标准。破除文化本位主义,就是学者应该放眼四海,关注形形色色的地方性文化,因为并非那些占主流的文化就一定要处在研究的中心。
最后解决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问题,反思三个主义: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和中原中心主义,然后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文学观进行一定批判,举例说明西学东渐使国学传统断裂与失传的巨大副作用,揭示本土文学与文化多样性被遮蔽和遗忘等。这是叶教授反对本位主义观念的集大成体现,可以从他讲到激动之处拍案皱眉叹息的样子看出。他是在向大家明示,那三个主义都隐藏着本位主义带来的危机??过分抠紧某一方面,使融会贯通难以实现。他的文学观批判不无道理,现代教育的专业化使各学科分类明显,大学生基本只忙于顾及专业课知识,而对其他看似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学科毫不问津??学英文的只认西学,忽略甚至轻视中文能力的培养;学理科的只觉埋头做实验才是正道,对人文科学那是连看一眼都没想过;学中文的更有甚者还要批判西方知识,冠以“挽救国学”之美名??其实这又重新回到了学科本位主义的问题上。做学问是要海纳百川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钻研,对不同文化不同学派的包容,才是通往深刻与创新的正确道路。我以为这正是叶教授最终要表达的思想,他自始至终都在告诫做学问或者以后要做学问的人,本位主义要不得。
其实本位主义的释义可以很宽泛。从学科本位主义到文学本位主义到文化本位主义,这种主义存在于很多领域也导致了很多现象,它本身蕴涵着多层意义,可以用很多方式诠释。然而,它的本质只有两个字:狭隘。我曾经很偏执地认为所谓的文人傲骨,不过就是狭隘的好听说法。这是比较极端的想法,可也不是全无根据。
狭隘是学术发展的绊脚石。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未消除。虽然全世界学术界都不免存在着思想与思想、理论与理论的矛盾,但是,可能是作为一个在本土求学的中国大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了解不够对本国了解多,我感觉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且不论,单是近代以来直至今天,文人之间的火药味就常常浓得让人心寒。这些人经常为了一些小分歧而互相敌视,动辄拿起神圣的笔杆写出互骂的话语。本来应是率直提出意见、虚心予以接受、彼此坦诚交流的事情,却在狭隘的作祟下变了质,一方死死捍卫自己的观点,一方绞尽脑汁鸡蛋里挑骨头。思考已经成了钻牛角尖的工具,思想得不到交流,思维无法拓展。这样一来怎么还能客观地做学问?怎么还能谈什么把我们的学术往更高的方向推进?而在高级知识分子俨然越来越多的今天,“文人相轻”的现象竟是愈演愈烈。当一些文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跟大众分享他们的心得时,另一些固执己见的文人就开始指责其抛弃了做学问本来的精神。什么精神?做学问本来的精神不应该就是理解和包容吗?他们并没有抛弃什么本来的精神,他们只是破除旧的界限,让自己从事的领域跟其他领域相结合。这是一个开放更新的时代,换个方式换种腔调传授知识,只要不是太过火,应该予以接受。真学者应该是基于他们传授的思想进行探讨,而不是纠葛于形式的问题。而在探讨思想的时候也应该是纯粹的,最怕谈着谈着又带个人感情色彩,千方百计挖出用典的准确与否大做文章,或者执著于几千年的原始理解不准变通。
狭隘是种危险的东西,会阻碍我们广泛吸取知识,尽情交流思想,也会自然而然引发很多误解。本位主义就是这么一件狭隘的东西,屏蔽别人的知识,遮盖多样的文化,扭曲文人的心态。叶教授应该是对本位主义恨之入骨的吧,我可以感受到他话语之间所潜藏的希望??希望学术界能彻底消除本位主义,川川奔流,水水相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