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我的考博之路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李红玉

知道自己被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录取为翻译学博士生的消息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刚知道时的那种狂喜也已经被平静所取代。在这种平静中回顾我走过的考博之路,一切似乎都更加清晰。

我的研究生学习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我的导师穆雷教授,如果没有参加过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我今天和明天要走的人生道路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研一的时候,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虽然满怀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憧憬和热情,但是我却始终没弄明白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什么区别,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学翻译却只上那么一点口译课和笔译课,又为什么要上那么多“没用的”语言学和翻译理论课。研一就像是我的大五。我延续着本科时的学习方式:翻译实践课就好好听,理论课一律打马虎眼;课余带着字典去教室精读二十一世纪报,背单词,和partner练口译。到了期末,大部分课程要求写学期论文,虽然本科时我也写过毕业论文,可那时写论文不过就是将相关论文的观点综合一下,调整一下,所以在研一写论文时我还像原来一样,先看看杂志上有什么论文还看得懂,然后就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收集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文章,再编译一下就完成了。研一整整一年,我都不知道自己作为研究生应该干些什么,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应该在哪里,困惑中,研一就从指缝中悄悄溜走了。

研二第一个学期,我旁听了穆雷老师给研一开设的“翻译研究方法”课,每次听课都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穆老师的启发下,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不仅知道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各种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如何应用,如何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不违背逻辑,如何提出研究问题,什么是研究假设,开题报告如何撰写等等,我更明白了作为研究生,我们不仅要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更要学会做研究的方法与规范。直到那时,我才找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正确方向,我开始订阅《中国翻译》杂志,我对理论研究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在那个期末,我第一次将方法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实地演练,认认真真完成了我的期末论文。虽然现在看来那时写的论文还非常缺乏理论素养,但是那种第一次尝试做研究并完成一篇像样论文的心情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

有了自己作研究的亲身体会,在研二第二个学年穆老师给我们上翻译研究方法课时,我的提高就更大了。正是在这个学期,另外两门课程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一门是仲伟合老师的西方翻译理论课,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西方翻译各理论流派的重要观点以及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门是王友贵老师的文学翻译课,在这门课上,我明白了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如何评价文学翻译,这对我的毕业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个阶段,在导师穆老师的督促下,我开始大量阅读各种翻译理论书籍和杂志,通过在导师家中定期举办的阁楼学术沙龙与其他学者和同学的交流,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为自己搭好了一个翻译理论的框架,虽然对框架内的各个理论了解还不够透彻,但是这个框架对于我后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考博复习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穆雷老师严格的学术训练下,我养成了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意识,和批判性看待他人观点的能力。如果说研一的我还是一个“大五”生的话,那么研二的我已经完成了从“大五”生到研究生的转变。我学习的起点有了一个飞跃。

2005年8月在穆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于深圳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正是这次会议使我的研究生学习出现了第二个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我有机会向国内和国际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大师如米勒教授、福斯特教授、许钧老师、谢天振老师、罗选民老师等请教,我还与国内及境外的一些博士生进行了交流。在与大师和学者们的沟通中,我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次会议,我还会像以前那样,是只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在同学中的优势,看不到自己和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研究界的学者们之间的差距,看不到他们是怎样进行学术研究和思想碰撞的,看不到他们是怎样享受学术研究和交流带给他们的快乐的。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我也注意到,一些所谓的博士生乃至教授的学术研究并不严谨,他们中有的人所宣读的论文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有人的学术研究建立在对某些理论(如解构主义)的错误理解之上。如果研二我没有受到系统、严格的方法论训练及其他学术训练,就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不仅让我倍受鼓舞,更让我认识到坚持方法论学习和强化学术训练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后,我下定决心,我要继续深造,向学者们看齐。

研三的时候,高级翻译学院的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正轨,学院给我们提供了比以前更好的学习条件。每隔一个星期一次的翻译学前沿讲座让我们幸运地有机会不出校门甚至院门就能听到翻译研究领域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虽然每次讲座都只有短短两三个钟头,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者们不但让我们明白了翻译研究各流派的发展和前沿,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严谨的学风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治学精神感染着、激励着。

研三要毕业了,事情的确很多。我先是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参加全国模拟联合国比赛,虽然在比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我两个月时间重心没放在学术研究上,比赛回来后,我明显感到落后于其他同学了,而且我的心也有些收不回来了。紧接着找工作又开始了,我又积极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现在想想,如果那时自己沉住气,不那么浮躁,如果自己能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和考博上,也许最后的结果会比现在更好。在我考上博士后,有同学跟我说,“真佩服你,我就下不了决心现在读博,我也没有那个决心再苦三年”。其实,考博的决心我也动摇过。我也曾想过:一个女人,还是不要太辛苦算了,找个安稳的工作不要太累,再说好好照顾家庭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啊。我还曾经想过,读博士那么辛苦,我还不如去公司,虽然辛苦但钱还是多啊。但是幸好我做的是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大量的阅读已使我具有了一定的女性主义思想。这并不是说我具有了颠覆男权的反抗意识,而是说我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我不以女人的身份为借口,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以社会对女人“主内”的规范为自己的“规范”,我有意识地作为女性主体进行思考。我听过无数朋友、同学甚至师长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女孩子不要读那么多书啦,读书太多反而不好!”但是在我动摇的时候,女性主义一直是我心里的另一个声音:如果为了一时的安逸放弃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以后你会慢慢失去自我,成为依赖别人来定义的她者,成为你曾可怜过的中国式怨妇的一员;如果因为没有毅力,怕吃苦,而不能坚持下去的话,不管是考博士读博士,还是去公司,你都不会有大的成就的。最终,从自己职业道路发展的角度考虑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我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坚持了下来。在穆雷老师的鼓励下,我踏上了去上海的飞机,等待考试来检验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考博之前复习的成果。其实,从那一刻起,能不能考上我已经不在乎了,我知道我已经战胜了自己。今年如果考不上,明年我还会考的。

考试证明,我在广外特别是在高翻学院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是卓有成效的。这一点在面试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实我自己面试完的时候心里是没底的,因为和我一同参加面试的其他人中不少人是教翻译已经很多年的讲师或副教授。但是,分数出来后从导师的反馈中我得知我的表现居然最好。我认为这和平时穆老师鼓励我们在课堂上、讲座上积极提问、发言,并经常召集我们开会,让我们养成在同学之间进行学术讨论的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平日看似简单的提问和发言,与同学看似轻松的交流都在无形中锻炼了我们的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同时在交流中,我们改正了自身认识上的误区,学习了他人研究中的所得,提高了自己。正是类似这样一点一滴的训练让我在考试中受益匪浅。

最后,我之所以把我自己考博所走过的路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因为考博不仅仅是最后那几天的考试和考试之前的准备,平时学习中的方法论和其他学术训练对我们考博和学术研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平时按照学院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量,积极思考,在研究中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有意识地运用方法论课上所学,我们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才有可能在博士考试中有良好的发挥。同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该注意同外界尤其是同专家的交流,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加强自己的学术意识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为读博士坚定信念,也为读博士做好准备。也希望女性主义对我的启发能让更多的女同学接触这一理论,要知道女性主义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我们看待自我和外界的一个视角,它赋予我们独立自强的性格,它使女性也使男性从世俗中解放出来。希望所有的女生都有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自己的人生支柱。

虽然这样介绍经验的文章似乎不大适合写一些感谢的话,但是因为我本人平时不善于抓住机会向帮助过我的老师表示感谢,所以我想借此机会抒发一下我真挚而又羞于表达的感激之情。我想首先向高级翻译学院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关心,没有你们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感谢我的导师穆雷教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和像母亲般的关爱,我不会有今天;我还想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如仲伟合老师、王友贵老师、平洪老师、谢天振老师、柴明?老师、孙艺风老师、许钧老师等等说一声谢谢,没有你们无私的帮助我的进步不会有这么大!在这里向你们深深鞠一躬!

我知道今天的成绩不属于我个人,而前面要走的路还很艰辛,我还有太多东西要学习、要补课,我相信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