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与教材研讨会纪要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2006年6月3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召开了“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与教材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翻译院系的专家领导。

上外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教授首先介绍了会议目的。他谈到,目前全国有三亿人口在学习英语,比英语国家的人口总和还多,可翻译水平却在不断下降,这与观念误导有关。许多业外人士,包括一些外语专家都认为,学好语言就可以做翻译,因此一直不重视翻译教学。今年广外、复旦与河北师大三所院校获批招收翻译本科专业,专业点的设置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翻译专业建设,经济与文化建设有需求,学科建设也需要,是有充分道理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许多人不理解翻译专业的必要性。传统的翻译教学基本上延续了语言课程的影响,翻译课程的设置、教材、师资、方法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翻译专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首先要纠正学外语等同于学翻译的错误观念。国家批准三所学校试点,表面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在理念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硕士生,1990年代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博士生,然而,本科是基础,没有本科训练输送好生源,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没有基础,各点就连不成线,难以成为完整的学科,硕士阶段的培养就只能是一种职业培训,翻译也只能是语言学的一个方向。我们设置专业、出版教材,不仅要考虑今天,更要考虑明天的社会需求。翻译专业不仅需要语言训练、翻译技能训练,还需要了解翻译史,了解机器翻译等。翻译教师自己要成为专家,了解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动态。翻译学科发展对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教育部一定会扶持新兴专业。我们专业出版社也要承担起专业学科建设的责任。人文学科的贡献往往当时看不出来,要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用时间来证明。效益体现在积累上。翻译专业本科招生这件事情可以写入中国翻译史,为翻译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青岛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在书面发言中谈到,过去很多年来,外语院校的毕业生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工作,于是造成误解,以为学外语的目的就是做翻译。其实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培养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还要培养翻译基本技能,加强翻译理论训练,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炯教授说,外语教学的定位是听说读写译,很多人认为学外语的目的就是当翻译,这显然是误解。传统的外语教学把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不是为翻译而教,将外语教学中的翻译与专业翻译教学混为一谈。其实专业定位非常重要。语言教学的工作语言是一种语言,而翻译教学的工作语言是两种语言,都用语言工作是二者的相同点,也是引起误解的根源。翻译专业首先要把学生的两种语言水平提升到工作平台。我国长期没有职业翻译,缺乏培养职业翻译的意识,译员译前、译中和译后要做的事情都要在翻译教学中解决。翻译教学包括了四大块,即语言技能、翻译技能、双语语言与文化对比以及翻译理论、相关职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翻译教学的内容显然大大超出传统语言教学。我们的学生不仅仅要会做口译笔译,更要学会统稿定稿编辑沟通等高级技能。翻译院系中必须有一名教师以母语为工作语言,组合成梯队。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何刚强教授认为,复旦大学能够成为三个试点之一,很有意义,也很荣幸。要不要在本科设置翻译专业一直有分歧,复旦大学前两次申请失败,说明翻译作为专业要获得认可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幸运的是,复旦的领导非常支持,校长召开专家委员会议,根据社会与国家的需求,决定无论上级是否批准,校内首先批准设置。大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端正指导思想,仍然按照原有外语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有所突破的。翻译显然是新的学科增长点,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与规律。要认清翻译的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的区别,认清翻译专业教学与社会培训的区别。大学里的翻译本科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能力较强的翻译通才,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而非社会上那种语言技能加资格考试的培训。听说读写只是翻译教学的准备阶段,翻译教学除了语言技能仍需提高外,还要通过课程设置安排一定的人文训练和翻译技能训练。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会作翻译的人才,而且是能够做译审编审的高级人才。复旦的生源好,拥有人文学科交叉的优势,人文底蕴厚实,尽管如此,翻译师资的知识结构仍需改善。为了培养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我们要开设古汉语选读,从先秦两汉开始阅读原作,还要开设国学基础课程,开设多文体阅读开增加杂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因为没有智慧与思辨能力的学生只能成为工具和传声筒。我们培养的通才不一定毕业后非要做职业译员,而是专业口径宽,具有终身自学能力与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复旦翻译系与英文系一年级大部分课程重叠,但要求不同,三四年级则完全不同。重叠部分进度加快,联系翻译,加减改良原有课程为翻译服务,对教师要求提高。师资问题是个瓶颈,博士文凭不一定都能解决问题。翻译教师本人必须会做口笔译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翻译实践有感觉 ,还要有翻译理论素养,否则很难打动学生。申请本科翻译专业的过程也是专业反思,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探索的过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穆雷教授结合自己近二十年来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从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对比说明外语院系高年级的翻译课、外语院系翻译方向、以及翻译本科专业三者之间的明显区别,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李正栓教授介绍说,河北师大从1995年就开设了机器翻译专科,2000年期建设机器翻译的本科,积累了10年的经验,共有210名毕业生。据说我们申报翻译本科专业获批,是因为外交部有关领导提出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我校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文化通论、古代汉语、欧洲文化通论、逻辑学、哲学等。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东风教授指出,外语人才未必能做到翻译人才所做之事,反之,翻译人才却能做到外语人才能作之事。中大翻译学院去年才开始招生,我们的学生用外教社出版的“轻松读经典”系列丛书作泛读教材,每周一本,每学期读15-20本,上课写大意,学生进步很快,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外语学院同年级学生,我们要把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培养双语精英。翻译学院从二年级开始学二外,课时远远超过外语学院。另外,翻译学院所有专业一年级学生都开设高等数学,每周6学时,与英语精读课时一样多,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辩能力和逻辑思维。

《上海翻译》杂志主编,上海大学方梦之教授提出,与传统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翻译专业在语言能力上要突出双语能力,改变过去外语学生重外轻汉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潜能和适应职业翻译工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策略,以及运用网络工作的能力。设置课程要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翻译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翻译市场和翻译公司的运作,掌握翻译检索、辞典使用、翻译软件和网络运用。

西安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瑞林教授说,西外领导看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提高了对翻译专业的认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高翻学院去年从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了50名学生进入高翻学习,今后还要发展研究生教学。专业建设定位有别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有职业导向。我们的本科翻译教学偏重于应用型而研究生侧重于研究型。

南开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吕士生教授认为,传统外语教学的目标有问题,教学大纲虽然是指导性文件,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过于笼统,不够明确,缺乏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模式区别,是一种理想状态。

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梅博士指出,根据同济大学的优势,我们的翻译教学只能聚焦在具体方向上,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指导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运作规律,学写研究计划,申请许可证,争取项目,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学会翻译项目管理。

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朱振武是《达芬奇密码》系列译著的译者,他说,外语教师一般羞于承认汉语好,以为汉语好就意味着外语一定不好。我自己的翻译体会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世界文明史等知识能够形成一种合力。因此,对翻译教师来说,一定要强调母语,两条腿一条都不能瘸。

原武汉大学郭著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李亚丹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蔡平老师、天津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汪淳波教授、天津商学院孟庆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翻译系主任严志军博士和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杨元刚博士等分别介绍了本校翻译专业或方向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6月4日下午,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勇民教授(院长陆谷孙教授临时有事)、副院长张冲教授、翻译系主任何刚强教授、副主任王建开教授、英语系主任曲卫国教授,邀请广外大高翻学院副院长穆雷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李正栓教授以及教学副院长和翻译系主任、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东风教授等一起聚会,共商翻译专业教学之大计。经过热烈的交谈,大家达成共识,广外大、复旦与河北师大作为全国的试点,一定要在翻译本科教学方面做出应有的表率。我们几家学校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把去年在广外大高翻学院召开的全国翻译院系领导联席会议每年进行下去,形成制度。估计今年开始,申报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会大幅度增加。我们要在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探索,尽快形成体系,引导翻译专业教学的建设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