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全国第二届翻译学博士论坛随想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5级研究生 朱晓燕

博士论坛结束了,但接触到的大信息量却远没能够消化,更不用说吸收了。三天里,与博导博士准博士接触下来,感受到他们的深厚学养,博雅宏通,以及做学问精雕细琢的态度,受益匪浅,这在日后的学习中自会慢慢反刍,这里我想写的是此次论坛给我的一些触动:简而言之,论坛三天是在用放大镜重拾穆老师和其他一些老师之前一再强调的问题。

一.规范意识重提。整场记录下来,基本掌握了答辩流程,其实有些东西要博导来说,感觉很trivial,似乎没什么要说的才会提到这些细节,但我不这么看。人有两个极端,特别优秀的和特别逊色的,但绝大多数人都到不了这两个极端,只能是处在中间地带。所以,能做到的尽量做好,做不到的尽量接近,才会使极其普通的个人有特色。像论文格式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完全可以避免出错的,这不仅是对阅读者的尊重,对自己负责,也是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回到原点。傅勇林老师称我们要“回到原点”。蔡新乐老师在整个论坛中三番五次地更正大家对德里达的误读。因使用二手资料论证引起的问题与麻烦已经不少了,都有著名学者的前车之鉴,可还是有好多人乐此不疲地“重蹈覆辙”。在这样一个数据库时代,找到源头,“回到原点”不是不可能,但为什么这种状况仍没有改观呢?我想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了,而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

三.语言能力。在第文学翻译组的模拟答辩过程中,傅勇林老师表扬了一位同学“文笔漂亮”,接下来是“这在学英文的同学中很少见”。这一评价很滑稽却很普遍,普遍到我们差不多开始感觉理所当然了。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应该加强母语教学。学外语,学人家的语言,半生不熟;自己的母语,熟悉到“陌生”。真的很滑稽。傅教授还说,他现在要求自己带的博士背古文,读到博士了,开始背古文。…… 是不是国内的每个教育者、学者应该反思一下?试问,读书到现在自己究竟读了多少中文经典呢?汗颜。

四.度。以前自己也经常会拿哲学里面的“适度原则”告诫自己。但是,听了孙艺风教授的well balanced, precariously balanced, 回来后又想了很多。其实,大多数人对大多数经典之论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身体力行的,凤毛麟角。似乎这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别的关键。来到广外也有一段时间了,与号称“青年疗养院”的山财比起来,感觉自己天天都在接受集训。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呢?没什么。似乎什么都稍有接触,但一样都没有深入下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继续这样子下去,明年今日恐怕还是混沌一片,不知道自己该在哪里。

五.珍惜现有。跟山东大学的博士以及家乡的高校老师谈起来,他们提到搞学术资料非常难找,就是市图书馆原版书都很有限。听说这边资料这么齐全,他们羡慕的表情现在还历历在目。“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豪华的图书馆,富有的基地,难得的资料中心,崭新的实验室:还有时常可以让我们大饱眼福和耳福的各种学术活动、译学前沿讲座等,我要“折花”了。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何况我的研究生生活才过了不到一半!从现在起,找到一个点,然后再慢慢产生许多点,连成线,接成面,组成一个体。 希望明年自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