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5级研究生 段晓宇
4月29、30日,由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论坛获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的博士论坛安排了开幕式、主题发言、模拟答辩、自由论坛和师生互动等模块。其中模拟答辩是主要内容,来自全国各高校80多名翻译学者在论坛上宣讲了论文,21名翻译学博士导师对他们进行模拟答辩。按与会代表提交论文的内容,答辩设立了4个小组,每组都有相应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为发言代表的论文“挑毛病”,“找问题”,“指方向”,问诊把脉,指点迷津。我院有研二研三的多位研究生也在论坛上发言,普遍受到导师的好评。
这次论坛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翻译界有了一个更感性更具体的认识。这次博士论坛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活动,汇集了国内许多翻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我们在会上听他们讨论什么,探索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得到的启发非常之大。不光直接了解到译学的分支和热点,听到很多新的声音,同时还看到了别人作研究的局限和易犯的错误。这对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次学术上的提升。
第二,做学问先做人。这是一句老话了。通过在论坛上与那些资深翻译学专家的接触,我再度问起自己如何规划人生。学术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诸位博导却表现得乐在其中。他们中许多人千里迢迢赶过来,在这两天里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们所为何求呢?我想是出于他们对翻译学科的挚爱和对翻译学后生的关怀。因此大家都该问问自己,学习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一张找工作用的文凭,还是一种愿意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人生选择?
第三,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学习的紧迫感徒然增强。在论坛上听到一些代表发言,首先觉得他们看的书很多,讲得头头是道,也能自圆其说,于是暗暗钦佩他们的思考写作能力;然后听导师们提问题,发现他们的论文总有破绽和不够严谨的地方,于是又感叹惊羡导师们敏锐的学术眼光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读书太少,思考太少。所谓“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翻译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丰厚积累,我们怎么能完成好论文呢?
第四,注意细节,不能有侥幸心理。听模拟答辩给我一个感觉:针对论文,导师们“哪壶不开提哪壶”。可能一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精彩清晰,百分之一的地方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释清楚,答辩时老师不会问你已经写得很好的百分之九十九,恰恰就会对一丁点错漏穷追猛打。所以写文章做学问不能抱侥幸心理,每个细节都是值得注意的。
第五,答辩要注意技巧。对老师的问题理解清楚,切莫答非所问。另外答辩其实是一种特别的谈话,或者用王东风老师的话说,是“不对等的对话”。所以在答辩时应注意谈话的一般规则,即随时保持谦虚的态度,要留有余地,不要得理不饶人,或者固执己见。
两天的论坛虽然短暂,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希望下次我还能有机会聆听这些大师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