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台北万象翻译董事长冯国扶先生来我院讲学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宣培培

2006年3月14日下午三点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兼任讲师、台北万象翻译公司董事长冯国扶先生不辞劳苦,跨越台湾海峡于2教217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翻译产业和翻译科技”的精彩讲座。

冯国扶先生首先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走出翻译看翻译的新理念,分析了中国翻译产业发展的现状。冯先生指出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翻译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翻译行为。现在产业界对于翻译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90%,在华的跨国企业处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目的,需要大量专业的翻译公司为其完成文书和内外交际的工作。而目前中国的三千多家翻译公司没有专业的投入和专业的经营规模,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公司,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水平都很有限。换言之,从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中国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专业翻译服务提供商,翻译产业在中国还未形成。现在跨国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部门处理翻译事务,随着企业发展的成熟必将逐步走向产业外包的道路,因此翻译市场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我国的翻译产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冯先生从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两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翻译科技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远景。机器翻译始于美俄,成于欧洲,最早被用于军事情报工作。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编写程序使得机器能识别不同语言从而完成翻译任务。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和记忆容量的大幅上升,机器翻译在欧洲趋于成熟。我国曾掀起两次研究机器翻译的高潮,最终没能形成实用的系统,机器翻译还不能应用于中文。翻译记忆八十年代兴起于欧洲,当时欧洲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民间翻译公司研发翻译科技。现在翻译记忆在欧洲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翻译记忆与机器翻译的原理背道而驰,它不需要机器识别语言的结构,只是存储已做成的翻译,回收利用。具体而言就是把语言切割成若干语段,再将两种语言中相对应的语段配对成一个翻译单位存储于资料库中。翻译过程中,就是将所需翻译的资料与资料库中存储的语段相配比,从而由机器完成大量重复的工作,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翻译的品质和效率。目前翻译记忆只适用于高度重复的技术类翻译。冯先生还以冷气机的原理为例,指出翻译科技的研究即是要解决机器的精确性和人类需求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协助机器为人类服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目前还未形成中文的翻译科技,这有待后人继续努力。

冯先生的这次讲座使我们的思维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跳出校园、走向全球,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翻译,有助于我们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使我们为将来跨出校园、迈入社会进行全面的定位思考。同时大家都满心期待我国的翻译产业和翻译科技早日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