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至4日,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多模态语境下字幕阅读的眼动及认知机制研究”系列讲座在白云山校区成功举办。翻译认知与视听翻译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Jan-Louis Kruger教授应邀来访,围绕字幕阅读中的眼动行为与认知加工机制开展了三场主题讲座。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吸引了学院师生及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系列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陈思佳副教授主持。
第一讲:理论前沿——多模态环境下的视觉分配与注意机制
Kruger教授指出,字幕阅读是一种需要并行加工语言、视觉与听觉信息的多模态整合行为,观众需频繁在字幕与动态图像间切换注意,面临认知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挑战。他基于眼脑假说与即时加工假说,阐释了眼动衡量认知加工的科学原理,并系统引入了E-Z Reader模型、SPECT场景感知理论、CTML多媒体学习模型等框架,展示了字幕阅读对传统阅读理论提出的新挑战与拓展方向,为理解其认知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讲:实证证据——字幕长度与语言背景的影响机制
在第二场讲座中,Kruger教授展示了一系列大规模眼动实验的发现:字幕越短越易被跳读,出现“幽灵字幕”现象;字幕越长,观众启动阅读的延迟越明显;非母语观众对字幕依赖性更强,但眼动模式仍主要受字幕特征驱动;字幕阅读呈现高度非线性,其回视与校正性眼跳比例约为纸质阅读的两倍。这些实证研究揭示了字幕可读性与信息完整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为优化字幕长度与显示策略提供了重要的量化依据。
第三讲:应用转化——字幕速度与受众差异的无障碍考量
针对流媒体平台日益普及的逐字同步式快速字幕,Kruger教授分享了关于听障与健听观众阅读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快的字幕会导致更多的跳读、更少的图像处理时间、以及更低的理解度与沉浸感;听障观众的认知负荷显著更高,更依赖字幕构建语境;观众的快乐度与满意度均随字幕速度加快而降低。讲座呼吁在字幕设计中应综合权衡速度、忠实度与可及性,以推动包容性媒体传播的发展。

学术贡献与互动亮点
在问答环节,师生们围绕眼动指标的解释、字幕编辑与自动化策略、无障碍字幕设计等议题踊跃提问。Kruger教授强调,应加强与技术科学、心理语言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字幕研究从实验室走向行业实践。
活动意义与展望
本系列讲座成功构建了“理论—实证—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为学院在视听翻译、认知研究与跨学科建设等领域注入了新的国际视野与活力。此次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与麦考瑞大学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将有力助推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创新发展的进程。
图文:陈思佳
初审:胡昭昉
复审:王丹
终审:李政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