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3至5日,“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暨首届梁宗岱翻译奖颁奖典礼在我校白云山校区行政楼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主办,我校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研究中心承办,黄埔研究院支持。论坛共吸引了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翻译家、研究生围绕梁宗岱先生的翻译风格、思想、精神展开深入研讨。
我校校长闫相斌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译审,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首届梁宗岱翻译奖评奖委员会主任许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校副校长刘建达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闫相斌指出,梁宗岱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教育家,精通中、法、英、德等多国语言,为中外诗歌互译、文化互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包容的跨文化视野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治学理念,为广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次会议的举办旨在启示学界传承大家的学术风范,明晰翻译学科的职责和使命、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闫相斌致辞
刘建达主持会议
黄友义在致辞中指出,梁宗岱先生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先贤之名举办翻译研究高层论坛、设置翻译奖项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举措,彰显了广外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是个学习大国,也是个开放大国,既需有“外译中”的“拿来”,也需要“中译外”的“送去”。具备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的非国家级奖项可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不断进步,广外设置梁宗岱翻译奖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黄友义致辞
许钧在致辞中提出,梁宗岱是当之无愧的译界丰碑,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今年是梁宗岱先生120周年诞辰,我们要大力弘扬梁宗岱求真、求美、开放、创新的翻译精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此次设立梁宗岱翻译奖、举办“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对于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开启了中国翻译史新的篇章。
许钧致辞
王克非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服务国家需求,结合校史实际设置梁宗岱翻译奖,以此褒扬先生的翻译成就,致敬先生的翻译用心,具有创造性。梁宗岱翻译奖双轨并置奖励文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广外对翻译研究领域的特别关注必将推动译学界观念更新、思想纳新、理论出新、学科创新。
王克非致辞
本届“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共邀请9位翻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査明建教授探讨了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互动关系,提出翻译是世界文学现代性的中介和调节器,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特质的产生、形成及发展与上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家、文学家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的译介和阐释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其他国家的现代主义形成了对话和互文的关系,丰富了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样式。
査明建做主旨发言
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名誉教授谭载喜认为,在中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母语作品对外翻译传播研究的热点化正当其时。他指出,我们既要重视内部研究,从文本出发,思考“译出母语/外译传播的语言及文化政治意涵”,也要兼顾国家需求,关注“外译传播与民族形象构建的内在关系”“中国语境下机构外译传播的行为特质”等关键命题,以助力新形势下母语作品对外翻译传播及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
谭载喜做主旨发言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翻译学讲座教授、国际译联期刊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主编孙艺风聚焦翻译的语境化问题,提出为适应长期处于动态流变状态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翻译务须实现动态语境化(dynamic contextualization)。语境化的翻译,或称情境翻译(situational translation)本质上是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而非止于译词、译句,译者通过换易言语消解原著存在的历史文化信息壁垒,旨在帮助读者获得对原文本的一种综合理解。
孙艺风做主旨发言
我校知名学者、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穆雷教授长期深耕翻译教育研究领域,提出翻译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语言政策、翻译政策、教育理念、教育机构、师资培养、教材教法、测评考核等诸多方面。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中国翻译学界大体完成了翻译教育的体制建构,形成了完整的涵盖翻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体系。
穆雷做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王东风基于对梁宗岱翻译诗歌的深度考察系统阐释了宗岱先生的诗学观。王东风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新诗运动谈起,厘清了梁宗岱先生在上述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核心成就,并通过梁宗岱先生的诗歌翻译作品透视其诗学观,揭示了先生的诗学思想、精神之于翻译研究的独特价值。
王东风做主旨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祝朝伟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对外传播与翻译方式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翻译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翻译诸般新的内涵,我们应从国家的对外传播需求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翻译的标准问题,确立翻译的话语等效标准,条分缕析对外翻译传播的对象、内容、路径和主体,构建完整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实现体系创新和翻译的话语等效。
祝朝伟做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赵世良讲座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翻译研究》主编刘云虹提出主体性并不是译者在其翻译行为完成人的身份之下所必然具备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真正成为翻译主体的主体化过程,即译者在明确的主体意识下确立翻译的伦理立场,展开创造行动的过程。刘云虹通过引用梁宗岱先生所言“必于古今中外之道德,参详之,溶化之,用其长以补吾短,以成一种真正适合之道德,而陶铸吾国民臻于纯美之域”,阐释了其“为社会求进步、为国家谋幸福”的翻译初心,探讨了梁宗岱先生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化意识,揭示了梁宗岱对中西诗歌互译、文化互通、文明互鉴的不懈追求。
刘云虹做主旨发言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任东升指出ChatGPT的诞生引发了新一轮对译者翻译能力认识的反思和变革,作为意志主体之人的创造性当为抵抗技术冲击的有力辩词,译者创造性并非文学翻译领域内的老生常谈,具有新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他以沙博理诗歌翻译为个案,探讨了译者在两种文化间差异所生成的阐释空间内,以语言为媒介实现原诗精神与译者思想相融合的具体进路,并期待沙博理的翻译思想及素养能够启发与会学者重新思考“翻译中国”新形势下的译者创造性。
任东升做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译介学与中国翻译话语研究中心主任耿强教授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讨论的重心并非当时如火如荼的翻译实践,这导致了话语整理结果的滞后,既无法反映当时的翻译现实,也使得产自于实践的中国翻译话语逐渐为学界遗忘。他强调,学界亟需对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丛书及其副文本所表达的翻译话语进行元理论层面的系统考察,以形成对这一时期中国翻译话语的整体认识。
耿强做主旨发言
本届“宗岱”翻译研究高层论坛设置有三个专题分论坛及主编论坛。
“梁宗岱诗歌翻译及翻译思想研究专题论坛”由我校副教授杜卫华主持,我校副教授苏雯超点评。与会的10位发言人围绕着梁宗岱先生的翻译语言、翻译思想及其中存在的所谓“误读”展开了热烈讨论。
梁宗岱诗歌翻译及翻译思想研究专题论坛
“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专题论坛”由我校田璐博士主持,我校满德亮博士点评。现场的9位发言人从不同维度宣读了各自学术成果,小到地方话语体系下中原手工艺的对外翻译研究,大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英译的框架操作研究,来自各地的青年学者无私分享着他们的智慧结晶。
翻译与中国现代性专题论坛
“翻译的新发展及其他话题专题论坛”由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赵丹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傅琳凌博士点评。9位发言人围绕新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既不乏纯粹翻译理论层面的思辨性探讨,也有关于中外翻译家、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接受等具体方面的细致研究,更有学者论及ChatGPT时代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的新发展及其他话题专题论坛
主编论坛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蓝红军教授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主编孙艺风教授、《中国外语》首席编辑艾斌编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陈勇教授、《翻译研究》主编刘云虹教授分别就各刊的创刊历史、办刊宗旨、栏目定位、选题侧重、审稿流程等进行了细致的分享,回应了观众提问,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主编论坛
合影
来源:广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