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从重(贡)译到诏(进)译:兼谈古代翻译史的分期问题

时间:2021-11-04点击数:

10月29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教师发展论坛第154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26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夏登山应邀进行了主题为《从重(贡)到诏(进)译:兼谈古代翻译史的分期问题》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蓝红军主持,并在Bilibili平台同步直播,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背景、方法、史料与结果、讨论以及启示。

首先,夏教授回顾了翻译史的研究方法背景和问题背景,指出了以往翻译史研究方法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提出要借鉴问题史学模式;在已有翻译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大研究问题,即古代翻译活动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在第二部分中,夏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语料来源、收集方法、史料标注及分类方法以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于二十五史以及官方史料,通过检索加阅读的方法得到相关语料,按照译者、译作、译事进行史料标记和分类,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第三部分中,夏教授展示了该研究的语料与结果。发现《史记》至《宋史》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为重(贡)译,《辽史》至《清史稿》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为诏译、命译和进译,辽代至清代的主要翻译实践类型有自上而下型的敕译、命译、诏译和令译,以及进译、工译。其中也解释了各种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在第四部分中,夏教授对进译的三种类型、进译的四类源文本、进译的翻译文化史解读、另类的工译以及古代翻译史的分期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译者的隐身问题上,他认为重译中译者是隐身的,进译是显现的翻译。进而探讨了为何进译中译者的显现度显著高于重译和诏译。随之提出了关于古代翻译史的两种分期模式。

最后,在启示部分中,夏教授首先提出了关于翻译史研究的几个观点,然后对关于书写模式的争论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历史学书写模式的争论不适用于翻译史,并对如何评价前人的翻译史著述发表己见:立足前人、尊重前人,但不盲目信任前人。

随后,蓝红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谈到,夏教授的研究方法和学者风范值得后生学习,认为一名好的学者需要良好的理论思维以及方法论创新的意识。蓝教授再次从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角度对夏教授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认可。最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夏教授耐心地解答。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如沐春风,获益匪浅。



附:夏登山教授简介:

夏登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翻译史和语言学,担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翻译文化研究会理事、翻译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英语类专业群秘书长等职,兼任Journal of Pragmatics,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评审、鉴定专家。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Journal of Pragmatics和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新史学方法的古代翻译史重写研究(20AYY002)”,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共计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