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 典籍翻译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戏剧为例

时间:2020-06-30点击数:

6月28日下午,由我院举办的论文写作指导系列课程、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02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大连外国语大学潘智丹教授应邀进行了主题为《典籍翻译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戏剧为例》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首先,潘智丹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核心体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戏剧翻译原则的意义。她提到,翻译研究的原理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指一切存在的最终本性;认识论指获取知识的理论。具体到典籍翻译研究中,本体论则指典籍翻译的最终本性,即典籍翻译活动中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认识论则指获取典籍翻译知识的理论,即如何认识典籍翻译的理论。本体论的基础是客观性原则(objectivism) 、建构性原则(constructivism) 和写实性原则(realism)。


三种本体论基础


接着,她从研究质量、研究问题、研究类型、研究术语、研究数据等方面具体阐述翻译研究的原理。潘智丹特别强调了研究术语的重要性。她认为,不同的研究者对研究术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进行研究前,要仔细考虑如何使用相关术语。术语的概念要与研究目标相辅相成,而且要保持术语概念在研究过程中的一致性。

随后,潘智丹又以产品为导向的翻译研究为例,深入分析典籍翻译研究。她谈到,从广义上来看,对翻译文本的研究可能是描述性或评价性的,通过对翻译产品的观察,也可能推断翻译过程。除了翻译文本,也可研究译者前言、转写访谈、翻译评论等副文本,因为副文本能够提供翻译文本的创作语境信息。她还分别讲解了语料库语言学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优缺点。就语料库语言学而言,其优势是能够解决“主观性”问题、搜集具有相似结构的多个语篇、发现反例、比较不同时期的文本、洞悉语篇特性等;劣势是无法确定所观察的结果是由何引起的。就批判性语篇分析而言,其优势是不孤立地考虑词组或句子、研究可从语境或文本出发,采用语篇分析了解语境等;劣势则主要体现在“主观性”、“研究结果不可复制”、研究者将自己的观点凌驾于他人之上。

本次讲座引发了学生们对于典籍翻译研究的思考,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附:潘智丹教授简介:

潘智丹,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辽宁省翻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包括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和《中国外语》;出版的学术专著《淡妆浓抹总相宜:明清传奇的英译研究》入选“外教社博学文库”;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出版译著十余部;获省级科研奖3项,其中包括省政府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