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翻译研究之概念史研究方法

时间:2020-07-09点击数:

7月3日下午,由我院举办的论文写作指导系列课程、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03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一多副教授应邀进行了主题为《翻译研究之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讲座主题


王一多首先解释了概念的定义。概念是指反映对象本质属性并用语词表达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包括独立于语言、是现实的精神或逻辑再现等。概念分析方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方法(semantic approach)和称名方法(onomantic approach)。她建议,研究者应当明确概念与术语之间的关系、应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概念的变化、应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表达概念相关内容、应注意中外文有关概念或术语的异同点。

关于概念史的研究范式,王一多分别介绍了不同国家的研究模式。德国史学界以“概念史”亦即“历史语义学”模式著称;英美史学界尤其是剑桥学派倡导“观念史”模式,注重探讨原本意义上的文本的语境;法国史学界以“话语分析”或“概念社会史”见长,将话语背后的语言形态或社会背景纳入研究范围。

接着,她细述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有国族概念、学科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主义”(-ism)概念。这些概念均表现出规范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的特点。一些有德国学术背景的汉学家已开始研究现代中国的概念历史。他们利用从研究德国概念的学者那里发展出的方法论,且超出了对于单一语言的关注,试图追踪概念的跨语言传播,一旦概念获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享的秩序,他们还将研究概念在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概念史研究以“历史语义学”相标榜,关注概念的延续、变化和革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着重考察词语、概念、文本与社会政治情景之间的关系。

最后,王一多总结概念史方法对翻译研究的意义。第一,从发生学和谱系学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这对于了解影响概念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语境比较的视野中可以寻找中西文化概念系统的线索;第三,从概念的接受和竞争中获得对跨文化传播中东学西渐的启示。

本次讲座引发了学生们对于概念史研究方法的思考,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


附:王一多副教授简介:

王一多,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军事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批评、术语研究和军事外宣翻译。发表专著《异中求通——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动态形成》,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过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网络翻译批评”在内的多个省级以上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出版10余部译著,如《独行间谍》《天使湾》巜不存在的凶器》等等,主编过多本教材,如《新编实用英语-经贸口译》《新编实用英语——法律口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