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12日,杜伦大学郑冰寒博士于六教B302为翻译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口译过程研究:从有声思维法到核磁共振技术”的讲座。今年,郑博士同时受聘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副校长徐国彬为其颁发聘书。本次讲座由副院长李明主持。
副校长徐国彬为郑冰寒博士颁发聘书
郑博士首先介绍了若干领域用来研究语言理解、产出心理活动的方法,其共同目标是重建口译认知模型。其中就包括了神经科学方面的脑电图和功能性磁振造影、认知方面的有声思维法和内省法、行为方面的眼动仪和指动仪。
有声思维法来源于心理学研究,是将大脑里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即要求受试者在进行实验任务时,尽可能地说出大脑的思考内容,研究者则用录像机或录音机对这一过程予以记录,然后把受试者说出的话转写为书面文本,用于进一步分析。目前有声思维法已广泛应用于笔译研究,但并不适用于口译研究。
而杜伦大学的传统研究方式是通过眼动仪及指动仪记录行为数据,虽然通过实验只能记录人脑黑匣子以外的数据,但通过科学推演,同样可以得到对学科发展大有裨益的新发现。
郑博士为翻译学子讲授有声思维法
目前有一款名为Translog的新型程序,郑博士曾在《中国科技翻译》期刊上发有《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具——Translog程序介评》一文,他介绍到:“Translog程序是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A.L.Jakobsen和L.Schou两位学者于1998年发明的”,“该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可以在不干扰文本输入的前提下,准确记录所有按键的活动,包括修改、删除、增加、剪切、复制、光标移动、电子词典查询等,并能显示按键活动的时间。”但郑博士同样指出,虽然该方法对过程研究十分有帮助,但仍然是间接证据,因为译者打出的字仍然是思维后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眼动仪实验器材愈发先进,由原先的巨型眼动仪演变为目前的迷你内嵌型,因此实验也越来越精准,结果越来越可靠。郑博士向在场的学子展示了几组真实实验,分析眼动仪如何在视译、笔译、口译的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的眼动仪
目前,郑博士所在实验室将三种研究方式有机结合,即有声思维法、Translog电脑击键记录法及眼动仪。他引用一位比较文学学者的话来预测:“翻译研究的未来必然涉及神经科学。”他总结说,目前的口笔译研究有两个大趋势,微观方面注重过程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宏观方面关注大的社会环境,大多运用社会学理论。
眼动仪在实证研究中的作用
当介绍到最前沿的核磁共振技术时,学院师生均惊叹目前翻译研究与技术结合的无限可能。郑博士在实证研究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予翻译学子极大的启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在场听众均表示视野开拓、获益良多。
讲者简介:郑冰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访问院士,英国高等教育研究院会员。现任杜伦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翻译学博士生导师。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主席,江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杜伦商学院中国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学家学会外聘考官;国际汉语教学学会、欧洲翻译研究学会(EST)和美国口笔译研究学会(ATISA)会员。受聘为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莱弗休姆信托基金会(Leverhulme),劳特利奇(Routledge)、麦克米兰(Macmillan)和剑桥大学出版社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口笔译过程研究、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2012年出版专著《英译汉过程中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并在国际译协会刊《巴别塔》(Babel),丹麦译学国际期刊《视角》(Perspectives),美国口笔译研究学会会刊《翻译与口译研究》(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Studies),《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