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的口译实习进入第二周。经过两天的休息,四位同学已养精蓄锐,为新一周的会议做好了准备。本周的会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问题附属机构第四次会议(简称SBI4)。该机构在缔约方大会的指导下执行职责,包括审查公约实施进展,查明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解决方案建议,评议影响与成效,并查明提高成效的方法。
当天的议程为大会开幕式和审议议项1和2。经过一周的哑箱实习,四位同学进一步掌握了会议流程和相关专业术语,翻译起来较前一周轻松了一些。现场翻译节奏紧凑,正在同传的同学聚精会神,尽可能多地传递代表的发言内容,同时关注输出的语流;休息的同学准备即将发言代表的讲稿,标记需要大规模调换语序的句子,确保带稿同传时能跟上代表的语速。
5月22日上午,解家辉老师在会议开始前特意召集四位进行中期总结。小结期间,他赞赏同学们比第一周进步明显,并一一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张永康提问,在带稿同传过程中,看着稿子翻译反而比没有稿子时速度会慢。解老师解答说,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提高视译能力,调小耳机音量,尽量对稿翻;二是提高听译能力,稿子只做参考。不管采用什么策略,都要记住打牢基本功是同传质量提高的基础。刘怡含提问视译速度慢如何解决。解老师表示这是视译初学者的常见问题,最终还是要多练习。等训练量提上来、技能扎实了才能好转,这也能进一步辅助同传技能。解老师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学射击,如果固定靶都打不中,就更不要想着移动射击。笔译如果翻不了,那么视译、同传就更不可能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回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十分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付出与指导。随后,会议继续进行,同学们继续参与SBI会议的议程。
5月23日,执行问题附属机构继续进行会议议程审议,当天完成的会议议程为议项5(a)、5(b)、6以及部分议项7。几位同学今天要面临代表们的密集发言,接受又一轮洗礼。好在代表们过度的“热情”已经影响到了各同传箱的产出以及会议的效率。经主席多次提醒后,代表们才将语速稍微放缓,这也稍稍减轻了几位同学的压力。
由于会前文件提供过晚、代表们发言过于踊跃、发言频繁超时等问题,会议进程十分缓慢,原定前两天完成的议项1到7的审议,如今进度仅到议项5(a)。大会时间有限,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团仅有一人出席,主席团决定暂开5月22日下午的全会,以召开接触组会议,让各方代表充分参与会议室文件的讨论与制定。
所谓会议室文件,简单来说,就是大会成果文件的前身。而它的前身,是主席团在全会会议议程项目审议时,针对各方无法达成共识的议程项目发布的、供接触组会议讨论的非文件。制订好的会议室文件,在经过全会的讨论与修订后,便成为大会成果文件。在此语境下,成果文件就是指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OP16)审议的、关于执行问题的讨论结果。
23日下午,同学们得以休整半日,但他们不忘解老师的教诲,养成了看央视新闻的好习惯来加强平时积累。于是,就有了晚饭时分,同学们围坐一堂,共看新闻,其乐融融。
5月24日,会议主要审议议程项目8至13。一位同学发现,在来不及将缔约方上传的法语稿处理时,以自己十分有限的法语积累配合英文箱的输出,代表在上一秒上传的法语稿也能发挥作用,虽然只能起到定位和了解大概意思的作用,但足以体现多掌握一门语言在联合国工作的作用不容小觑。项目8是有关审查各进程的成效。在这一部分,如果熟悉会前文件,翻译起来会格外得心应手。因为有些词语虽然常用,但想当然的说法未必是官方的说法。如果不熟悉会前文件,很容易觉得自己都听懂了却说不出口。可见走出同传间也不能偷懒,为了实习的效果和自信心的建立,多花功夫做译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在讨论议项10的时候,遇到一些代表常提及的词语搭配,有的同学感到应付困难。在轮空期间,学习中文箱老师的处理方法后,豁然开朗。可见有时死磕和重复错误的说法无益于进步。由于长时间翻译带来的疲劳,有些措辞的修改比较微小却反复讨论,有时会对意义感产生疑问。但是一想到这些都是产生重大意义的文件,以及随着议题清单一点点被清空,同学们的自豪感便会占据上风。对于需要语序大幅修改的片段,有的同学仍感到捉襟见肘,需要进一步掌握技巧和练习。
本周的实习虽然紧张忙碌,但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翻译技巧,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还在解家辉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经过这一周的历练,同学们对联合国同传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未来几天,同学们将继续参与会议的各项议程,并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翻译实践。他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一定能在口译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