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8-06-10 作者:07级研究生朱志鸿
六月五号下午两点半,由高翻学院承办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三届翻译学研究生论坛论文模拟答辩大赛在二教114拉开了帷幕。从发起之初到如今的第三届,翻译学研究生论坛已经发展成为高翻学院一个颇具特色的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该论坛旨在激励同学们钻研学术,并帮助大家解决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届论坛的论文模拟答辩大赛一共有七名参赛者,都是来自高翻学院07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我有幸能成为其中一名,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参加这次论坛的一些感想。
我这次参赛的论文――跟很多其他参赛同学一样――发展自上学期的一篇期末论文。但直到比赛时我都不知道老师给那篇论文打了多少分,评价如何,可时间的关系,重写一篇论文显得不太现实,所以也只能考虑把原来的完善扩充一下,硬着头皮上。准备PPT的时候也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十分钟的内容应该怎么安排比较好。于是我就去请教了上一届的李佳畅师姐,她非常热心地把她当初参加论坛的PPT发给我做参考,并给了我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写论文还是讲解PPT都要条理清楚,不同部分之间要有顺畅的逻辑联系,这样别人听起来就会一下子理清楚你的思路,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在准备论文和PPT的时候也就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另外,虽说是比赛,但其实抱着去参与、去跟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心态就行了,不用想太多,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事后我发现师姐的这些建议真的是非常有用的。
参加这次论坛我――相信其他的参赛同学也跟我一样――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毕竟这么多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专长的教授级老师坐在一起,对某一个人的译文集中地提出看法和修改建议,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下面就把我参加论坛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戴着镣铐跳舞”是很有必要的。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论坛一定要事先设定一个论文格式出来,平白增添麻烦。但现在我了解到了一个格式、一个模板的重要性。它的存在不只是方便读者,为他们节省阅读理解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作者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至于写着写着就天马行空没了方向。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可能走偏了,但格式就像火车的轨道,它把我们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只有好好地沿着它走才不会脱轨。所以无论是论文还是PPT,遵循一定的模式,哪怕显得单调,还是会让你最终受益的。清晰的逻辑条理和令人信服的内容是远比花哨的变化多端的形式要重要的。
二、感谢你的反对者。比赛的第二个环节是模拟答辩,老师们以一种站在不同角度的观察者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想法是否有什么偏颇、疏漏之处,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感觉很多时候,老师们都只是想通过问题进一步了解同学在某一点上的理解,或者考察同学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并不是真的要challenge学生,更不是要刁难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出来,尴尬地站在那里下不来台。他们提问的态度始终都是善意而诚恳的,比如“我是这么看的,你怎么看”,或者“你有没有试过往那个方面想一下呢”,那种商讨似的语气和态度让人动容。但有时候与我们意见相左者没有这么温和包容。但不管怎样,我一直都记着翻译哲学课上霍老师跟我们讲的关于哲学理论的那番话:任何一个哲学理论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对它提出质疑、提出不足之处,一个哲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往往就是建立在它的缺点与不足之上的。一个理论出来,很完美,没有任何缺陷,也就相当于一个死的没有上升空间的理论,永远无法发展。所以当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哪怕是批评、否定的声音,哪怕那个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顺耳,我们都应该高兴,因为它其实是在帮助你进步。即使最终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异见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起码它让你知道,有一些人是会这样理解的,从而让你在表述上、逻辑的严谨性上做得更好,更无可指摘。真正站得住脚的东西是不怕人家来驳的。而批驳我们的人帮我们做了自己想做可能还做不到的事,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呢?
三、理论素养还应提高,理论视野应拓宽。这次参赛的论文都有各自的理论框架,说明大家的理论意识都有所增强。可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理解得不够深刻,还没有真正吃透。或者是一个理论中只考虑到自己用到的那一点、那一个部分,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些都是以后的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
四、尽量客观,言而有据。我说尽量客观是因为人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先验性的东西,但在论文中,起码要让我们的判断和结论看起来是客观推导的结果,而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讲任何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这话看上去没什么稀奇,谁都会说,可是做起来很难。不信你打开你的论文仔细看看,是不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所依傍,不是空口说白话?所以为什么说一篇像样的论文总要写到一万字左右呢,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任何一句话、一个概念都不能是自己想当然地提出来的。但因为我们所学的人文学科有这样一种特性,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定论,很多概念是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量化的,这一点在文学翻译的评析上尤为明显。本来牵涉到美学的东西就是风格不同,各有所好,所以有时真的谈不上哪一个版本、哪一种翻法会比另一种更好。但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去讨论这一点,以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理论去衡量。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圆其说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论,谁比谁翻得好,而是这个论证的过程本身体现出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考的独立性和严谨性。所以如何让这个过程显得客观、有逻辑、有条理就是我们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了。
我想我以上提出的这几点可以供所有同学作一个参照。我自己在这些方面也做得不够,比如我的论文中就有一些“空口说白话”的句子。当然,既然意识到了,将来就会更加注意,更加严谨。我想这就是我在这次论坛中最大的收获了,不是得奖,而是做学术乃至对人处事的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最后,我的论文和答辩能够得到在场嘉宾和评委老师的部分认可和赏识,在此再次感谢。同时也要感谢为论坛做了很多辛苦的后勤和组织工作的老师和同学,没有他们论坛就办不成。到场支持的朋友们,谢谢。最后祝论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