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教学、科研团队召开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8-07-06 作者:翻译学研究中心

2008年7月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团队建设、高翻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建设、口译研究科研团队建设研讨会召开。来自高翻学院、英文学院和西语学院的教师、教务处处长刘建达、副处长范正华、科研处长陈伟光、教育技术中心郑长青等三十多人与会。高翻学院口译系主任王丹主持了会议。

“英语口译”系列课程的主持人仲伟合教授介绍了教育部培育精品课程的理念、我校英语口译系列课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三个口译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发展计划等。他深情地回顾道,我校的口译课程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在全国的外语院校首先开设口译课,朱道明老师、王桂珍老师、陈建平老师、许罗迈老师、肖惠云老师等都曾上过口译课,并在华南地区开始做会,而且还编写了全国第一部口译教材。这一历史沿革大家一定要清楚、要牢记。可以说,英语口译课程一直都是广外大的特色课程。“法语口译”也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翻学院2007年还获得大学A类教学团队和B类科研团队。高翻学院与蓝鸽公司的横向合作项目数字化口笔译教学系统已经大体完成,我们还有一个省科技厅口译实验室项目也已初具规模,项目获得了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英文学院翻译系与英文学院同时成立,已经超过十年了。1993年我们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开展合作,培养师资,开设口译课程,向专业化教学发展,从单一的口译课发展成系列课程,从选修课、必修课、方向课,一直发展到成为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有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口译课,其涵盖面广,呈立体化发展趋势。2005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接下来我们要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三个团队的建设统一来抓,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

王斌华老师汇报了“英汉汉英口译”课程的建设情况。他与詹成、贾兰兰老师共同负责该课程的开设与建设。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关注语言的特殊性,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切入,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训练。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配套练习的资料难找,现场仿真性不够;2)资源更新有困难,要保持网络资源不断更新,必须依靠团队分工合作,形成制度;3)课程的理念设计和教学手段等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加强微观教学技巧的探讨。

李承老师汇报了专题口译课程的建设情况,尤其介绍了英文学院翻译系该课程的开设情况。该课程主要加强了汉语理解的训练,如复杂句、长句、成语、笑话、语句中断、词句转换等难点的训练,侧重汉译英的练习,注意表达正确、强调技巧、丰富知识结构。

王丹老师介绍了高翻学院口译教学的特点与问题。学院拥有本科、双学位本科、翻译学硕士、MTI和研修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学生起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要关注到每一门课程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往往语言能力不足,期望值过高,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每一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她还介绍了自己对过程教学和教学过程关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源控制输入变量?教口译主要教思维过程,有没有系统的教材?如何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思维过程?如何控制练习的过程与难度?如何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帮助他们挑选不同难度的练习材料?

王海瑛老师介绍了英文学院翻译系的课程概况。她提出,关键在于选材,要做到事半功倍,必须因材施教,既因学生的材,又因资源的材,循序渐进,协调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练习形式的变换。

在讨论环节王桂珍老师谈到,2004年口译课程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因网络资源不足而未通过。2007年我们以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走在了同行前列,但要看到我们的网络资源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心所在。许罗迈老师认为,口译教学精品课程对口译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辐射面广,受益面大,因此要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这一部分的建设上,提取教学要素,分解训练技巧,加大科研力度,寻求解决方案,通过网络系统来解决口译基本功训练的主要部分。范正华副处长介绍说,教务处已经制定了计划,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学校会帮助他们陆续全程上网。郑长青介绍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法语系蔡小红教授应邀介绍了她对口译教学中五对关系的思考,即主导与辅导的关系(以课堂为主,网上为辅,教师主导);收与放的关系(控制课堂,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级训练);语言提高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用局部的专题知识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教材建设中固定与更新的关系(清晰地描述教学模式和技巧,注意实效性的资料更新)。

翻译学研究中心穆雷教授应邀介绍了她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翻译学学科建设发展回顾的体会,她谈到近几年来自己一直反复强调的理念,即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还是在教师发展中都要关注培养清晰的学科意识、明确的理论意识、学术规范的意识、掌握方法论的意识,以及正确的创新意识。希望青年教师在科研中注意这些意识的培养。

仲伟合教授最后总结道,经过紧张的会议讨论,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各项任务,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1)口译教学团队凸现出热爱口译事业,“为译消得人憔悴”;2)青年教师对口译实践与教学已经开始进行思考和研究,是事业的希望所在。这次会议体现出四个贴近即团队成员之间贴近、与现代技术贴近、与科学研究贴近和与教学资源贴近;五个做实事即接下来要做的五件工作:教学大纲和课程描述、教学录像、网络资源、课外辅导机制以及积极开展科研;两个目标即建设名副其实的示范课程,建成国家级的教学团队;从而使我们的口译精品课程建设和口译教学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