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口译学科建设的全球化视域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9-03-23 作者:2008研董媛媛

2009年3月18日上午十点,四教424教室了坐满了慕名前来听讲座的同学和老师。今天的译学前沿讲座请到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院长柴明炯教授。柴明炯教授声名远播,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讲座题目是:口译学科建设的全球化视域。柴明炯教授引用了一个问题来开始他的讲座:我们现在培养的翻译人才,是培养的中国人才还是国际化人才?接着柴教授解释道,翻译是一种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理应培养国际型的翻译人才。

柴教授接着阐述了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信息交往密度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沟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递的间隔也越来越短。全球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发展问题、经济金融问题、技术问题、文化问题和语言问题等。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翻译就是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柴教授接下来重点介绍了西方职业口译的发展。现代职业口译起步于一战后,于191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劳工大会是职业口译真正的里程碑。这次大会还成立了联合国的前身:国联(League of Nations)。在现代口译形成的早期,主要是一些交替传译的活动,巴黎和会是这一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认为口译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是无法进行培养的。在20世纪30年代,职业口译开始采纳一些电声设备,直到1945年出现了同传厢。1946年的联合国大会秋季会议尝试使用了同声传译系统并取得成功,1947年,联合国通过第152号决议,将同声传译作为联合国的永久服务之一。这就为同声传译树立了牢固的地位。之后又出现了一些行业协会,比如国际翻译联合会(FIT)以及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

柴教授又提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口译的范畴逐渐延伸,口译的服务领域也变得更加广泛。口译人才培养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认知的转变,原来人们认为,口译是无法后天培养的,后来人们渐渐意识到,虽然口译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有可能通过培训可以获得一些口译技能,而现在,随着人们认知的进步和对口译需求量的增加,也迫使口译的专业培训开始发展。现在全世界都有专门的口译培训学校,对口译的教学和使用进行的研究也蓬勃发展。

柴教授最后总结说,全球化对口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翻译学科出现新的发展。中国当今的翻译学科具有“学科国际化,行业职业化,教学与研究专业化”的特点。

柴明炯教授语言幽默,富有深意,发人深省,讲座过程中诙谐的语言和标准的英语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