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译者主体性及其语言选择的顺应性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9-26 作者:黄怡

9月25日下午2点30分,高级翻译学院莫爱屏教授进行了一场名为“译者主体性及其语言选择的顺应性要求”的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都热切期待莫教授的精彩演讲。

讲座从语用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及其语言选择的顺应性。莫爱屏教授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及其自由活动的能动性(mobility)。目前主体性是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杨武能、穆雷、王友贵等翻译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接着,莫教授引用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作者)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根据Verschueren的理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语言有3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是通过4方面得以完成: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凸显性。我们进行翻译,就是要沟通,而语用在沟通当中是十分重要的。

而译者主体性及其语言选择的顺应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莫教授对此作了详细分析。首先是对话题的顺应,主要是对意义的连贯和关联作为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第二是对信息结构的顺应,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语的理解(包括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用目的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表达。第三是对语境的顺应,我们要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

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莫教授举出了生动的例子,使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演讲过程中,莫教授还注意和同学们互动,鼓励大家发问。对于学生的问题,他都一一耐心解答。莫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时逗得哄堂大笑,令大家在这个阴雨不断的下午精神一振。

最后,莫教授总结道:在学理上,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上,则是译者对作者/说话人意图、作品/话语意图理解的产物,译者对语言的选择是主动的选择,译者对语言选择的顺应因而也就是主动的顺应。

讲座之后,同学们积极热情地就语用学研究及其他翻译的有关问题与莫爱屏教授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