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答辩,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作者:2005级研究生吕立松2003级研究生邢

翻译学博士论坛刚刚落下帏幕,给人留下的许多思考确是值得每一个参加博士论坛的人深深回味的。此次论坛采用模拟答辩的方式,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时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论坛,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论坛为广大博士生以及与会的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第一小组的主题是翻译学科学科理论,小组共收到论文17篇,分别从翻译学学科构建、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标准及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探讨,主题呈现出多学科,多层次的特征,既有传统理论的挖掘,又有新理论的开拓。答辩委员让博士生们体验到了不折不扣的“暴风雨”式的洗礼。作为第一小组的会议工作人员,我们在不禁为到会的博士生们狠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为博导们的睿智、博学、博览和博论所深深地折服。

答辩是一次预演,通过答辩,能让学生能从中发现一些未曾想到的问题,开拓思路,从而进一步完善论文,做好研究。在两天的模拟答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这些问题反观我们自身,也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博导们反复强调比较多的一点是要认真做好准备,熟悉论文,提出的观点要谨慎,切勿太过self-assertive。陈大亮的论文题目是“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从国内译界对“化境”理论认识的盲点和误区出发,从训诂学的角度看“化”的理论内涵及翻译本质,以澄清对“化境”理论的种种误解,重新去认识“化境”所蕴涵的理论价值,并把化境与西方的解构主义区分开来。博导们认为训诂学角度可以提供很好的视角,但一定要去查找大量的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资料,更好地支撑自己的观点。龙明慧探讨的是“翻译学的原型建构”,依据原型理论构建翻译学的翻译原型,并以此为基础理清翻译学的翻译研究和其他流派的翻译研究的关系。她认为翻译学的原型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对这一点,博导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哲学中的原型应该是有现实存在的,并且建议论文当中有必要进行说明解释。

滕梅运用接受美学和目的论理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了翻译文学中“讹”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把这种“讹”归纳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候很难克服,需要译者有意识地去识别并做出调整,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最大程度上满足翻译的标准。博导们提出“讹”是否是译者有意为之,是否是我们进行阐释的时候,我们把目的强加给了译者,并据此认为译文的“讹”是译者有意为之的。这一观点是让人感觉颇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在讲到目的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目的论似乎是“万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许多现象,但我们却很少反思这一所谓的“目的”是否是译者真正有意所为,是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强加给译者的目的,而缺乏理论论证的支持。因此我们觉得,在学习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反思,从批评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理论。在第一天论坛结束的时候,第二天要发言的博士生不无担忧地表示晚上一定要把论文再好好改改。

第二天的论坛讨论更加热烈。邢杰具体对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进行探讨,从翻译研究对跨学科方法的吸收与融合角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博导们给予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建议。张道振就“翻译研究的意义阐释”从阐释学的角度阐释了意义的多元解读等问题。博导们给了他答辩的一些建议,认为答辩时要谨慎,论证一定要有支撑,另外,辩护要令人信服,这些建议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郑锦怀提出了“翻译的经济”这一说法,他在通过Google网上搜索之后认为翻译的经济(Economics of Translation)的提出是他的首创,王宁教授则反问他有没有上国外的期刊及大型网站进行调查。博导们一方面肯定了跨学科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认为跨学科就应该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大量阅读相关学科方面的著作。这也告诉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以大量的阅读做为支撑,这也是答辩时的一个重要砝码,开拓思路,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论文和自己的逻辑,要时刻跟上导师的问题和思路,灵活应变,守好自己的“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