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专业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高峰论坛纪要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07-30

由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专业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高峰论坛于2007年1月13至14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教学机构、院校的教育界专家以及上海市文联、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世博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日报、东方翻译中心公司等专业翻译人才使用单位的高层领导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就专业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与翻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在主题发言部分,教育专家和翻译人才使用单位的领导紧扣此次会议的主题,从不同方面探讨了“专业翻译人才需求与培养”。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首先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翻译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如何推动翻译学科建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供与会代表思考。在专业翻译培养的设置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仲伟合教授重点阐述了专业口笔译硕士申报涉及的相关信息,包括设置翻译专业(MIT)的必要性、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专业翻译与专业外语的区别、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条件建议等。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则主要就专业培养的国际模式与本科生翻译教学展开论述,希望通过分析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教授则探讨了外语教学体系到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过渡,指出翻译职业化必定带来翻译专业化教学。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王立地教授从翻译人才素质、技能与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讨论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认为为了翻译学科的建设和未来发展,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不能有所偏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穆雷教授则结合广东外外语外贸大学本科翻译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重点介绍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草案)及其设计理念与背景,供大家讨论。

在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方面,上海世博局人才发展中心王兴孙主任介绍了上海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上海日报总编张慈?先生分析了在中国进行媒体(报纸)翻译所面对的挑战和媒体(报纸)翻译的要求,从中总结了媒体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而来自东方翻译中心公司的陈忠良副总经理则从客户对专业翻译人才的挑选角度介绍了专业翻译人才使用单位对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国外语翻译出版公司贾砚丽副总经理的发言涉及翻译服务市场、翻译企业服务与市场需求、翻译企业管理体系与服务流程和译员培训、考核和评价四个方面,从企业运作的角度讨论了翻译服务市场、企业运作与译员培训等内容。

主题发言引起了代表们的极大兴趣,代表们就发言人所谈到的专题纷纷提问。大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否将考虑建立专门指导小组对翻译专业予以指导。提问还涉及如何在翻译专业教学中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进入高校从事教学,专业口笔译硕士在招生、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经费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等。

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各位专家和用人单位领导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

第一、建立翻译专业应有指导性规范,如教学大纲等,但不应完全拘泥于大纲,各地区各高校在翻译专业设置时应保持各自特色,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二、建立翻译专业在兼顾市场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如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中国文化地位的提高等;

第三、在翻译专业的建设中,师资极其重要,应充分重视师资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以及实际教学经验;

第四、翻译专业的培养应夯实学生双语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第五、建议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立翻译专业协调和指导小组,制定翻译专业规范。

本次会议在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代表们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对于及时解决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会议的讨论结果将为教育部和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