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讲座有感

作者: 时间:2009-06-09 

这次去听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舒宪的演讲之后,很是佩服叶老师的博学多识,视野宽广。跨学科研究确实很有必要,它可以提供给人们难得的全局角度,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跨学科的研究也无不体现了研究者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知识界的高度责任感。
   叶老师刚开始讲座,就批评了当前西方学科制度,批评了曾经有的、也是正在进行的在某个学科下的分支下的分支下做一辈子研究的现象。叶教授认为,专攻某一学科,固然有点好处,但是从宏观长远来看,是不能够有多大成就的。这让我联系到自己的学习,觉得自己一天到晚在几本翻译理论书、杂志里使劲挖掘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又一次反思自己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怎么还是感觉所学知识非常不够,本领还没练到家。但是,后来回想一下,做学问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要达到有成就的目标还是需要基本功的锻炼。叶老师能够通晓古今西东,相信他也是从基础积累开始,理解学到了每个基础部分的精华部分,才能够从最低层面退出来,从容地整合各种基础积累,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如果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更加宽广的视野,学到更多地知识,是有很大益处的。关键是,要由足够的精力、正确的态度、有效的时间分配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此,才能够纵横捭阖、融会贯通。
   实际上,我感到庆幸,因为自己学的是翻译学,这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学科;而且我认为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是孤立的,有些领域或者精神是相通的。联系到钱冠连教授去年的讲座我便深有体会:语言哲学对翻译的关照,说明了相关科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要想成为学者、研究者,仅仅从文本到文本的翻译必然没有思考理论、哲学层面的问题来的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深层次的思考有时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认识现象或指导实践,也是对人脑的考验、思考的享受。这展示了每个学科独特的魅力。所以,学习翻译、研究翻译要不断从别的学科汲取知识。比如我们正在上的翻译哲学,实际上是语言哲学。虽然我在课上不能很懂,但是这其中的精彩的思辨过程仍旧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我们能够像叶教授一样,不仅基础学得扎实,而且有能力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或者思考,是一定极有益于我们的学习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不管学习什么,理性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单一学科时,敏锐地发现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次,还要有广阔的胸怀、较为崇高的精神。如果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不思考自己研究的意义,是揭示现象还是指导实践,还是展现新事物、新思想,那么其研究必然受到视野的局限。叶教授不仅是做学问的人,而且在研究人类学的同时,忧国忧民,处处显示出其对整个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才会在两个多小时里一句都不停地向大家阐释他的观点和思想,才会有力量完成各种繁重的教学、研究任务,仍然孜孜不倦。最后,必须勤劳坚韧。这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劳动。这些要求对于年轻浮躁的我们是很高的要求。
   叶教授强调知识全球化,主张学科开放更新。这确实也符合我们的切身感受: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我们都希望能够多听听其他专业的课。正值学习的20多岁的我们,对新事物、与自己专业不同的领域产生兴趣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现行体制下,我们在信息方面很闭塞,也没有强烈的广泛学习的意识。就算去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往往因兴趣而动,兴趣没了也就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兴趣所学的知识也很肤浅,不知道怎么才能够从跨学科学习中,得到更多的、长久些的益处。叶教授强调,“制定学科的副作用在于把学者界定在某一个研究界限和框架中,这明显与现今知识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应当提倡知识创新及知识开放”。结合现在的情况,弊端是明显的,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来突破这个限制。比如,可以多听听看似和专业联系不大,或没有什么联系的课,时刻注意相关领域的发展,如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学等,培养综合素质。
叶教授在批判学科制度的同时,也似乎反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认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太多,导致了弱小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消失。但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存在是罪魁祸首吗?我认为,目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它本身的许多优点正是它强势的原因。我们所要做的是,辨清其优点缺点,保护、发展自己。举一个例子来说,西方在保护自己的文化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得多。我们不能责怪别人不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归咎于别人的强大,而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想保护好文化,还是主要看自己做的如何。
   我想引用自然科学里的理论来说明以上我观点。在自然界里,不同物种或互相竞争、或你死我亡、又或共生下来。人类占据绝对优势。如果把物种转换为叶教授所说的文化,把人类这个物种换为西方文化,那么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想似的。我认为,整个大自然还是共存的关系,总会有强势的物种。只是,作为强势物种,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员,不能独立生存与这个世界。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西方文化比我们中国更具有保护文化的意识。中国目前处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曾经的各种政治运动,更远一点的改朝换代,古城遭焚毁、古迹遭毁灭的情况比比皆是,整个中国社会对文化保护的轻视。这是我们的弱点,而西方文化做得比我们好。我支持保护弱小文化的举措,但是不能说强势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就像叶教授所说,我们要反思三大主义: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和中原中心主义。这些是错误的强势,我们要呼吁正确的强势。我们需要学习强势的优点,发掘他们的长处,同时利用自己的文化的优势,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生存发展强大!
   叶教授呼吁要保护弱小文化,一般我们会认为这似乎就是一种慈善活动,就像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植物一样。其实,就如自然学家保护动植物是为了整个人类一样,叶教授谈保护弱小文化也是为了保护全人类。叶教授认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的依靠。叶教授举了很多例子,不识字的民族得以生存几千年、不识字的藏族歌唱者背下几百万字的史诗、中国河南的女娲村等等。这些文化存在几千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叶教授阐述到,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着人类可以从复杂多变、危险重重的自然界里繁衍生存下去。人类将来可能正需要这些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我也非常同意这点,这是未雨绸缪。不过,重要的是,我注意到,叶教授也没有呼吁大家放弃西方文化,全盘模仿弱小文化,而是说这些文化的存在可以带给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说明,叶教授也认为,我们应该向各种文化学习,就像向西方学习一样,但是我们的主流文化不会变成西方文化或弱小文化。重要的在于学习,而不在于模仿照搬。那么,我们不该归咎弱小文化的危机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我们应该反思,在西方文化强势的环境下,我们自己是否清醒地客观对待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意识到其它文化的存在。我们不该带有过多感情地责备西方文化的强大,似乎它们才是我们自己文化收到威胁的罪魁祸首,而应该选择理性地选择接受、广泛学习、保护自己学习的“弱小的”榜样,发展自己的文化。
 最后,我希望能够阅读到有关人类学的通俗著作。如: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欧洲与没有历史的民族》,弗雷泽的《金枝》(图书馆有),日本的《菊与刀》(图书馆有)。

    写后感:在听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之后,我发现虽然有些地方不能认同叶教授的观点,但是到底不同意叶教授的什么观点呢?这很模糊。这使我在写讲座感想时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话想说,但说不明白,真难受!这说明,在听讲座时,我只被其新鲜的内容吸引,却没有从严肃的学术研究的角度思考内容之间连线。现在去听讲座,总希望能够发现一点可以和讲座老师商榷的地方。总的感觉来说,叶教授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但是有的地方举例有些牵强。下次再听这样大师痛快淋漓的讲座,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