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术语”“知识”和“话语”——明清数学翻译中的用字考察

作者:介一鸣 时间:2023-06-14 

5月17日下午,贵州师范大学张必胜教授应我院邀请邀在腾讯会议举行了主题为《“术语”“知识”和“话语”——明清数学翻译中的用字考察》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高翻学院李明教授主持,翻译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在线参加。

张必胜教授

张必胜教授用一首有趣的打油诗开场,指出过去数百年来人们对“几何”这个词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这之后蕴藏的数学知识值得人们思考,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术语”翻译的背后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融合。

接着,张教授引经据典,通过考察徐光启《几何原本》译本中的用词,从独特的角度对这部译本给予高度评价,徐光启对数学原理的表述、论证值得我们探究。张教授指出每个人对“术语”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如自古以来学者们对“几何”“代数”“积分”等词的理解就大不相同,不同身份的学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背景对这些术语进行阐释和翻译,这体现的正是“术语”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之后,张教授谈到“术语”作为一种概念存在,背后蕴含的是“知识”,而“知识”的背后是“话语体系”的构建。比如说到“几何”我们想到的就是空间几何,说到“代数”想到的是以结构运算为主的数学理论。张教授指出我们作为翻译研究者,可以将中国经典的数学思想翻译出来,帮助建设中国的数学话语体系,让中国的数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

基于自己多年来发表的关于数学术语翻译研究成果,通过对明清时期数学翻译当中的用字的考察,如“微积分”“代数”等术语的探讨,张教授厘清了“术语”“知识”“话语”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张教授指出术语翻译对于研究者的要求非常之高,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善于剖析历史,从历史碎片中构建起知识体系。张教授的术语翻译研究可以说是科学史和翻译史研究的融合。最后李明老师以及线上的同学就自己对术语翻译的想法和张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附:张必胜教授简介:

张必胜,男,贵州思南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翻译史、科学教育和教育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含1项重点项目)和其他科研项目8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翻译》《出版发行研究》《高教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现担任《科普研究》等核心期刊青年编委;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担任多本CSSCI来源期刊的审稿专家;担任多个学术学会理事。近年来,多次受邀到中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等诸多著名学府讲学或做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