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下午,高级翻译学院于线上举办2022年度高层次项目申报指导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应邀针对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作了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战略分析:以翻译研究为例》的报告。会议由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主持。
会议现场
张威教授首先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类别,一类是研究性质的,一类的是实践性质的(比如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我们在项目申报的时候,实践性质的项目可以成为突破口,这对于外语院校尤为重要。
接着张威教授从评审的视角指出了项目申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选题价值不明显,不突出。二、创新意义不突出;三、论证逻辑不清晰;四、分析层次不深入;五、学术规范不严格。针对创新这一点,张威教授指出,热门概念不等于创新,而应当真正与研究主题充分、专业地融合。
张威教授作指导(报告)
随后张威教授指出了研究方法的认知误区:一、定量方法优于质性方法;二、新兴方法或者工具优于传统方法或工具;三、多元方法优于单一方法;四、把跨学科当作方法。张威教授指出,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你的方法。方法只要服务研究主题就好。跨学科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意识。
张威教授还指出了文献梳理的典型问题:一、 背景冗杂;二、材料罗列;三、述而不评;四、重点不明;五、逻辑不清。他指出,文献的梳理要把重点放在评价上。而前人的研究与本研究的重点和价值之间的关系需要理清。
接着,张威教授指出了评审人看重的内容。首先是选题的新颖度。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需求意识(考虑国家战略);二、学科意识(本体核心、学科交叉融合);三、方法意识(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四、批判意识(本土化思考);五、时代意识(经典主题与时代热点主题平衡);六、技术意识(“数字人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要积极拥抱技术);七、实践意识(着眼推出具有学术传承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
张威教授指出了上述问题后,给大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首先是关于选题:选题要有多元的渠道。可以根据本人的研究背景和兴趣,同时要与时俱进,关注既往的项目分析。还要看看项目申报的指南解读,实时关注最近信号。
张威教授还提出了选题的七个关键意识。一、经验意识:对人文现象具备感性认知;二、价值意识:个人兴趣与外围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三、学科意识:跨学科、多学科地进行客观评价;四、方法意识:对方法、方法论有系统认识与应用;五、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的真伪性质与程度;六、对比意识:时间、空间、性质、层次、类别、功能等等的对比;七、创新意识:要验证、探索、开拓。
其次关于论证方法的设计问题,张威教授指出,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问题导向,以问题决定方法;研究程序实施要规范;研究工具要协调组合,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要对多元数据进行理性的阐释。
而关于写作的规范处理方面,张威教授指出要明确要求,层次分明;同时要点线结合,前后连贯;最后要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最后,张威教授总结得出,项目申报是系统工程。选题后,也要设计好,设计后要落到笔头写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特的内容。选题、方法与写作三者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构成项目申报的完整流程。
会议合影
附指导专家简介:
张威,男,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兴趣:翻译认知、翻译教学、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国话语对外译介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2019)。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2022)。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学术带头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项)、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出版专著四部教材三部,在SSCI、A&H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 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