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翻译与文化的冲突:严复翻译的大量新词为何被日语新词淘汰

作者: 时间:2022-11-28 

2022年11月25日周五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黄埔大讲堂第39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48讲在腾讯会议举行。本讲特邀澳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骁华进行题目为《翻译与文化的冲突:严复翻译的大量新词为何被日语新词淘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主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中国时局动荡之际,严复翻译的八大名著为中国带来新思想、新知识。同时,在其翻译作品当中,严复引进了约1500个新词。虽然这些苦心孤诣的翻译中不乏部分译得很精准的新词,但其短短十几年就被日语新词淘汰殆尽。这既是翻译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本次讲座蒋骁华教授详细分析了严复新词被淘汰的内因与外因。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蒋骁华教授介绍了严译新词以及近代中日新词的研究现况,分享了相关研究书籍以及不同学者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已经相当细致,初具规模,既包括了中国学者自身审视的观点,也包含了西方学者如何看待中文翻译的观点。蒋教授同样从其翻译作品、严译新词及其影响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严复本人,例举了严复对“Evolution”的翻译评价,展现严复对日语新词的态度和自身的翻译逻辑思维。

随后,蒋教授细致分析了严译新词被淘汰的原因。他援引多位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出几个原因。其一,王国维先生认为,日语多用双字或双字以上的词组去翻译,而中国人则习惯用单字,而同时日语译文常常是经由多人合作共同考证才最终确定,而严复则是个人翻译,历时久。其二,台湾学者认为,清末以来译自日本的书刊数量繁多且自成一套系统,垄断了出版界并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相反,严译书刊市场份额小,且语言较为晦涩难懂不统一,影响力有限。其三,外国学者则认为,严译用词太古老,使用不便,同时,严复的翻译策略也制约了严译及其严译新词的传播。

【讲座截图】

蒋教授同样分析了严译前的翻译背景,总结出严复还没有动笔翻译就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文体难题,为迎合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阅读习惯,严复选择了桐城派古文体,但古雅的用词非常不利于新概念、新术语的传译,不符合“新知新体”的时代发展要求。蒋教授认为严译文体注定了严译新词被淘汰殆尽的命运。二是用词难题,日语新词不想用,中国现成的新词数量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翻译需要。

最后,蒋教授从外因内因两个方面总结了严译新词被淘汰的原因。从外因来看,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小决定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加之“灭汉字”运动,使得带有传统色彩的严译新词不被接受。从内因来看,蒋教授认为其根本内因就是翻译与文化的冲突,即严译新词的语言形式背离了当时汉语正在快速“白话文”化的发展大势,也不符合“新知新体”的时代发展要求。

讲座尾声,蒋教授对线上听众的积极提问耐心解答,大家都表示本次讲座内容充实、收获颇丰。最后,副院长王巍巍致结束辞,对蒋骁华教授表达了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附:蒋骁华教授简介:

蒋骁华,博士,澳门理工大学教授,联合博导,澳门译联监事长,美国 Monterey Institute otInternational Studies 翻译研究院访问学者,亚太国际交流英语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 external academic adviser,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秘书长。已出版专著 2 部,译著 2 部,发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