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对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方法与路径

作者: 时间:2022-11-07 

11月3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云山教师沙龙第128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46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王祥兵应邀进行了主题为《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对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方法与路径》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主持,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主要内容

王教授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概况和背景,以抗战时期(1937-1945)红区报道翻译作品及其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期间重要的红区报道翻译作品。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即《中国红区印象记》(现译为《前西行漫记》)、《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也译作《红星照耀中国》)、《续西行漫记》( Inside Red China,也译作《红色中国内幕》)和《北行漫记》( Report from Red China,也译作《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为代表性案例文本,并选取了《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等红区报道的内容来探究红色中国形象建构及其机制探索。

他指出这些作品及其翻译从多个方面构建了红色中国的正面形象,包括构建了红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正面形象和人格魅力;传播红色中国政府的执政方针、革命理念和外交思想;发现和传播体现红色中国人民品质的延安精神;促进反法西斯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提升了红色中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形象和地位等。红区报道作品及其翻译形成了一套崭新的、融通中外的正面“红色中国”话语体系。

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生产红色中国话语分析框架

王教授选取《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这三个代表性案例文本,对案例文本及其副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译文本如何构建红色中国话语体系,以及这套话语体系产生的影响。他运用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理论框架,建立英汉翻译平行语料库,以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观照,从文本的物系统、名物化、情态系统、分类系统、转换系统、关键词、敏感词、高频词、典型词汇和句式及译者风格等视角切入,分析红区报道作品翻译与红色中国意识形态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红区报道翻译如何构建红色中国话语体系和红色中国社会认知,以及这套话语体系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教授介绍了自己指导的硕士论文《评价理论视域下<西行漫记>复社译本中“红色中国”话语的重构》,通过沿用Catford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中提出的“移位”的概念,即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背离现象,以评价理论的三个维度(态度系统,接入系统,级差系统)为基础,结合增译、省译和语义调整三个基本翻译策略,探究复社版《西游漫记》重构“红色中国”话语的语义移位。

线上答疑

在答疑环节,王教授就译者如何对作者书中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误差情况考察和处理,以及其对国家翻译传播的启发,语料库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附:王祥兵教授简介:

王祥兵,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外语系翻译科研团队负责人,曾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国防科技大学校级优秀教师、院拔尖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中国翻译》5篇。主编出版国家十一五外语规划教材5部,出版译著5部,出版专著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研究( 16BYY021 )”,正在主持中央军委机关委托项目1项“语言与战争译丛”,主持其他项目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2022年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抗战时期红区报道翻译对红色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获省级翻译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获第十届“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论文被鉴定为省内领先水平1次。主要研究兴趣:翻译史、翻译与战争、社会翻译学、语料库批评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