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张爱玲英译《海上花列传》手稿研究——翻译生成学视角

作者: 时间:2022-06-06 

6月1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黄埔大讲堂第30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42讲在线上顺利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会娟作了题为《张爱玲英译<海上花列传>手稿研究——翻译生成学视角》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邢杰主持。本次讲座旨在探索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在译入外语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者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进行修改的,并通过对翻译手稿及修改稿的考察分析,探索逆向翻译时译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次讲座能为研究对中国文学外译实践行为提供参考,对汉英译者亦有借鉴价值。对翻译文本进行细致剖析是本讲座的一大亮点。

讲座主题

讲座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分别是: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理论基础、个案研究和研究启示。

首先,马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主人公——张爱玲“其人其作”作了简单的介绍,点明张爱玲是“优秀的双语作家”,她的作品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极好材料。并指出《海上花列传》这一吴语小说创作时代背景。紧接着,马教授用学生在对张爱玲的自译研究中的反馈作为导入,以《雷峰塔》和其中译本为例对张爱玲的英文水平作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学界对于张爱玲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其英文与翻译水平高,有的学者认为其汉英翻译存在较大问题。同时,马教授还引用了张爱玲自译的《金锁记》作为案例,指出了其中的翻译问题。

在对背景知识铺垫结束后,讲座进入正题,马教授细致地对“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海上花列传》的国语译本以及英语译本(包括再译本)的时代背景作了介绍。并提出了三大研究问题:一是张爱玲英译的《海上花列传》翻译手稿有哪些特点?其译稿反映了母语译者英文表达有什么问题?二是修改者又是从哪些层面修改手稿的?三是与翻译手稿相比,孔慧怡的修改稿揭示了汉英翻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指出该研究是文本与过程结合的研究,运用了文本发生学这一研究方法,弥补了当前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的不足。

讲座大纲

在个案研究的介绍中,马教授从语言转换、跨文化交际和文字游戏三方面对张爱玲翻译手稿进行了译例分析。通过大量张爱玲手稿原稿以及孔慧怡教授的再译本进行文本对比分析,马教授以生动且具体的方式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其后,马教授阐述了本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最后,邢杰教授对讲座内容作出总结,指出此次讲座的研究深度结合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令人大受启迪,此次讲座所涉及的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对比始终是翻译研究的基本功。同时,马教授也热情地回答了参加讲座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在此次讲座中收获颇丰。

附:马会娟教授简介:

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界》主编。南开大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长江学者”青年项目,2019年入选富布莱特项目。 担任国际学术期刊PERSPECTIVES ( A&HCI)编委,在 BABEL(SSCI),META ( A&HCI),PERSPECTIVES ( A&HCI)及CSSCI期刊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教程、学术译著十余部。专著《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