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社会叙述视角下京剧英译的原则与建构策略

作者: 时间:2020-11-09 

11月3日上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举办的“建校5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黄埔大讲堂第四讲、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16讲在腾讯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彭萍应邀进行了题为《社会叙述视角下京剧英译的原则与建构策略》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边博士主持。


讲座主题


彭萍开门见山论及京剧英译和传播的意义。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代表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结晶。就其展现的浅层文化而言,京剧采百家之长,将中国戏剧服饰、唱腔、身法、脸谱、语言、武术、美术、建筑等多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就深层文化而言,京剧还可表现中国的习俗、信仰、伦理观念以及哲学思想,浓缩地反映中国历史进程。故而,作为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之一的京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指征。


讲座内容


随后,彭萍对社会叙述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社会叙述理论由英国学者Mona Baker于2006年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翻译与冲突——叙述性解释》)一书中提出,借助社会学和认知学的叙述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下审视。彭萍重点论述了该理论几大特征——时间性、关联性、因果情节性、选择性采用、特殊性、体裁性、规范性和叙述累积性。她还援引林纾、严复、鲁迅等人的翻译实践为例,阐释社会叙述特征与翻译的关系。置身于具体的翻译情境中,译者需考虑叙述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译者需认识到所有的翻译行为即在新的时空背景中建构新的叙述,而这些建构都可能导致已有的叙述受到某种形式的“污染”;译者还可通过轻微变动累积效应改变对原文叙述元素的权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冲突时。概而论之,社会叙述理论将翻译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考察,将其视为一项社会活动。彭萍指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译者的选择更多的是展现建构策略(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记性建构以及参与者的重新定位)。

彭萍聚焦于京剧翻译,提出京剧字幕翻译的三大原则:(1)简洁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2)满足观众的观赏心理;(3)采用灵活的建构策略为手段,使译出的字幕与其他形式的文本达到准确性与可接受性的最佳调和。此外,彭萍教授还强调译者要精准体察中外社会文化差异,既要深入了解原文,又要把握译入语观众的文化心理。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更好地使译文为译入语观众所接受。

基于上述原则,彭萍以《尤三姐》为例,从称谓(“呼语”“指称语”)、比喻和借代中的文化意象、习语和俗语、典故四个层面,论证京剧中文化要素的英译建构。她认为,京剧中的称谓翻译应按照英语观众的称谓习惯进行归化处理,如表尊敬、礼貌的男性呼语可译为Sir,女性则对应可译为Madam;京剧中的意象翻译则应在保证译入语观众理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内涵,此时标记性建构较为明显,多采用解释翻译;涉及习语和俗语则应考虑中西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多采用归化翻译,若无对等俗语,则采用释义策略;针对戏曲中的典故,考虑到文化背景依赖程度,京剧字幕翻译则多采用省译策略。彭教授还强调翻译专业学生应投身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重视文化知识素养的提升,以实现“译学相长”。

讲座过程中,彭萍与参会同学就多模态、语气词英译、中国文化外译主体、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等问题展开了交流。

最后,吴边总结本次讲座。他谈到,戏曲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如称谓、意象、俗语习语等,译者若对此类文化元素处理不当,可能对译入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影响戏曲在译语环境中的接受。彭萍教授讲座中提及的京剧翻译原则、建构策略为中国戏剧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此次讲座使学院师生对京剧翻译有了一定的认识,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附:彭萍教授简介:

彭萍,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研究、商务英语、英语教学。已出版专著有《社会叙述理论与京剧英译和传播》《翻译伦理学》《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本科翻译学研究》《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等8部,独立完成译著《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英译)、《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英译)、《中国通史(第六卷)》(英译)、《二十世纪视觉艺术》(汉译)等10余部,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其他科研及教学项目8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阅读(上)》(第二版)和《商务英语阅读(下)》(第二版)及《英语笔译》《实用语篇翻译》《实用旅游英语翻译(英汉双向)(非文学语篇翻译(英汉双向))等教材多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普通教材多部,参译词典多部,发表译作30余篇。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译员,现兼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理事、西藏大学客座教授、新疆大学天山学者(主讲教师)、《孔子堂》杂志英文译审委员会委员等,荣获“文明之光·2019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