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工作动态 - 正文

岭南译学前沿讲座|张旭教授讲座回顾(高级翻译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时间:2025-09-26点击数:

2025年9月24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举办的2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岭南译学前沿讲座第281期在腾讯会议顺利举行。广西民族大学张旭教授应邀做题为“‘文化进口’与‘文化出口’——从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辜鸿铭》说起”的学术报告,高翻学院戴光荣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等近200人参加了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文化出口”这一关键命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结合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的“文化出口”实践,旨在深入剖析其传播策略与效果,从而为当下的中国文化传播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张教授首先勾勒出辜鸿铭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生平,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说。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目的和归宿;只有这四个环节完备,才能确保社会生产的健全和顺畅。他强调,这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再生产领域。

讲座的第二部分梳理了辜鸿铭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三条主要路径:外语书写、译介中国文化以及对外宣讲。辜鸿铭以外文撰写文章,并且还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其译本因语言准确、阐释到位而受到关注。他的译作以西方哲学思想注经,使得传统经典呈现出新的解读方式。不仅如此,他还活跃于国内外讲坛,通过演讲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扩大了其思想的传播范围。

讲座的第三部分围绕辜鸿铭文化实践的效度展开探讨。辜鸿铭的作品在欧洲和日本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学者曾加以阅读,并给予积极评价,其中部分译作还被选用为教材或参考书。张教授同时强调,译作的效度评估主要是由受众的真实反应来衡量。

张旭教授指出,辜鸿铭既通过英文写作和译介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借助大量演讲实现了学术思想的直接传播。从整体来看,他的文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完整链条。同时,他提出以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输入”与“输出”促进精神修养提升的构想。他的实践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可资参考的思路。

本次讲座,张旭教授分享了众多有关辜鸿铭生平的一手史料和文献,对其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种种事迹和传闻进行了考证和辨别,最大程度呈现了真实立体的辜鸿铭形象,让听众感觉耳目一新。讲座最后,主讲专家还与线上听众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互动。

初稿:吴学怡

复审:魏晋

终审: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