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8-03-14 作者:朱成
3月13日下午2:30在第四教学楼424教室,高级翻译学院的师生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二次岭南翻译沙龙之译学前沿讲座。这次邀请的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朱志瑜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翻译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朱教授从1995年5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翻译研讨会谈起,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位代表人物Chestman和Rosemary Arrojo在会后应Target杂志邀请做的“翻译研究的共同点”中围绕的“何谓译?为何译?译为何?”展开了话题。
在这三个问题上,Chestman和Rosemary Arrojo是持不同意见的。翻译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什么是翻译”的说法。正因为对翻译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什么是“好的翻译”,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定。翻译研究研究在一个文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哪些东西翻译了,哪些没有翻译;研究对翻译质量的看法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期如何不同等等一些问题。比如:五四时期,我们可以找出哪些东西被翻译了,哪些东西没有被翻译。对之进行比较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翻译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将定义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对于“为何译”的问题,两人的意见也并没有统一。理解一种现象意味着能够解释为什么它是这样,它为什么存在。翻译研究要探讨翻译行为的条件、理由、影响和原因。翻译是人类的活动,有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就必然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不同,但是也正因为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行为具有相似性,不同的翻译都会显示出一些相似性。那么“译为何”?翻译研究还研究翻译的效果:普遍的和特定文化,特定时期等。翻译是否被当作翻译来读,还是当作目标语文化中的创作?翻译研究要提出诠释性的假设,解释译文的效果,如一些翻译特征的效果。Chestman和Rosemary Arrojo还就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和原文一样,译文能够改变读者的思想,能够影响读者的行为,影响整个文化等。
短短两个小时,朱教授介绍了Chestman和Rosemary Arrojo两人就翻译研究的一些看法,还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提问,赢得了阵阵掌声!朱教授讲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对翻译研究还只有浅层次认识的学生而言,要马上消化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这个讲座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翻译研究更深层次的一条道路。
朱教授还讲到:做研究时,应该找准自己的切入点,说清楚自己的角度。对于自己要研究的领域首先要弄清主题词的定义,然后才能条理清晰地步步深入。
讲座结束的时候,外面正下着零星小雨。走出教室,脑子里是各种想法在碰撞,找不到一个头绪。我想,做学问可能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专研,多请教,最后定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