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听谢天振教授讲座有感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7-12-12 作者:赵南

谢天振教授简介:谢天振教授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中国翻译》编委,中美合作出版的英文季刊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兼理论组组长,中国译协理事兼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主要编、译、著作有:专著《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译介学导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等.

12月11日下午2:3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教授论坛”第五十三讲(暨高级翻译学院岭南翻译沙龙之译学前沿讲座)在图书馆负一层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高级翻译学院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做“翻译本体与翻译研究本体”的讲座。方凡泉副校长、人事处谢文新副处长出席了讲座。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梁学宏书记主持。方副校长代表大学向谢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谢天振教授从近年来国内译介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翻译本体不等于翻译研究本体以及建设独立的翻译学学科三个方面展开了他的讲座,并强调MA的培养重在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果研究能力培养出来,今后无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缜密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将使我们与众不同。

首先,谢教授提出了近年来国内译介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第一,有些学者对近几年来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的译学观点全部予以否定;对此,谢教授分别谈到翻译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偏向,指出虽然语言学派对翻译理论学科有所消解,翻译文化研究使其学术边界模糊,但我们不能全盘的否定这两个学派的译学观点,这使我们明白了做研究不能独尊一家,应该宽容一些并使多家理论相互弥补,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研究态度。第二,“翻译还要不要讲求忠实?作为翻译最高境界的‘化境’标准也被视作与‘解构主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照此发展势头,传统译介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也许将日趋近微,并最终淡出。”对于这个观点谢教授以二战为分界点进行了分析---二战前以翻译宗教典籍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为主,原著高高在上,译者仰视作品并追求完全地忠实;二战后,交往扩大,经济成为主流。商品品牌和经济类的翻译要求译文要吸引消费者,这使得忠实的翻译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主义翻译观成为了主流。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作为研究生,尤其是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生的标准是要有学术鉴别能力,对于其他翻译研究者的观点要辨证的看待和鉴别,切忌人云亦云。

其次,翻译本体不等于翻译研究本体。谢教授指出翻译的本体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本身,翻译不仅是文学翻译,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很多非文学领域的东西涌入。我们要确立翻译学学科意识,不要被翻译本体迷惑,而要考虑翻译研究的本体,翻译的本体是翻译研究本体的一部分,很多研究者错误的否定了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和学科性。所以,我们应该从旧的认识中跳出来,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角度,要结合时代背景,用正确的方法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

再次,建设独立的翻译学学科。这里谢教授主要谈到三点:一,要把翻译学从外语教学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二,翻译研究的正道是要建设独立的翻译学学科;三,认清翻译理论和是实践的关系。谢教授指出,理论具有朴实性,能解决共通的问题,理论能够指导并帮助我们认识实践。他还指出,现在只有广外和上外真正是在努力建设独立的翻译学学科。

讲座完毕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每个问题都另我们受益扉浅。这次讲座像是一次洗脑,让我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本质有了明确的区分和认识,也更加清楚的看到翻译研究的价值。最后谢教授夸奖了广外大的学生并给予了我们极大地鼓励,谢教授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为我们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