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在辩论中经历成长-- 第13届全国英语辩论赛感想

作者: 时间:2009-06-09 

发表日期:2009-06-05 作者:06级本科生彭菲

比赛过去将近一周了,鲜花早已凋零,奖状存放箱底,掌声化为宁静,荣誉成为记忆。可是,当我从零星散落的记忆中捡拾起每一部分拼凑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画面时,我会再次为那转瞬即逝而一分一秒都格外充实的全国英语辩论赛七天喝彩。

准备篇:The Way It Starts Determines the Way It Ends.

离赴京比赛三周前,我们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备战中。“外研社杯”全国辩论赛采用的是国际英语辩论赛采用的议会制辩论形式(Parlimentary Debate)。与传统的中文辩论不一样,议会制辩论一般是围绕一个政策进行辩论,从模拟政府的角度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与方案。正方主要说明一个政策的可行,反方则证明不可行。正方扮演的角色是首相和副首相,反方扮演的是反对党领袖和副领袖。议会制辩论不设自由辩论环节,但要求每位辩手陈述的时间很长,中间还要不时地回答对方的质问。这种短兵相接的激烈性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尽管去年曾为代表广外参赛的辩手当陪练,但今年要在短短两三周内,和队友重新熟悉辩论的规则,了解国内外政热点,找到比赛的最佳状态,实为不易。

我的搭档07级本科生杨岑在备赛初始就对议会制辩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我们花了近两周时间一起观摩视频,分析发言和反驳的要领,收集各类辩题,见缝插针地实战训练。最后一周里我还邀请到前两届广外和中大辩手回过来打热身赛并传授经验,每一场打完都有新的体会和质的飞跃。我们的指导教师师王斌华老师非常关注我们的备战状况,每一场友谊赛中他都在百忙中亲临现场,一丝不苟地进行观摩和记录,分析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备战期间,我们每天夙兴夜寐,积极热情地研究各种辩论技巧,探讨辩题切入点,唇枪舌剑地训练语言和思维。无论是语言能力,或是逻辑分析,还是知识积累,我们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过程其实已经决定了结果,那么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过程中的收获远远的超乎于结果本身。

现场篇: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在京短短的七天里,我们抱着学习和提高的心态,既兴奋又紧张地投入到比赛中。今年的参赛的队伍共134支,达到历史新高。很多学校派出了往届选手再度参赛,个个身怀绝技;不少学校阵容强大,派来校辩论队智囊团成员出谋划策;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学对英语议会制辩论训练极为重视,如北外、北语、西外、川外、清华、北大、复旦、南大、武大、中财、西安交大、中大、澳大、港大等几十所名校都有专门议会制辩论队和指导老师,每周进行集训,定期定点举办或参加国内外联谊赛和锦标赛,形成了以北京,西安和港澳三足鼎立的辩论大环境。这些辩论队培养了一批批活跃在国内外英语辩论演讲各大赛事的佼佼者。惊讶和羡慕之余,我们也萌生了建议大学组建英语辩论队的想法,毕竟广外学生无论英语功底还是辩论素质,都是国内为之称道的。赛前校际间的交流使我们结识了不少好友,想到能和全国高手同台竞技,一决高低,实为荣幸。

在经过两天的组委会培训后,我们迎来了每天3场,总共8场的循环赛。紧张的赛程对每个辩手来说不仅是能力上的挑战,更是体力上的考验。今年辩题涉及经济、教育、环境、军事、国际形势等各个领域,如“政府是否应反对私人收藏国家文物”,“人大委员是否应为全职立法员”,“中国是否应停止购买美国债券”,“发达国家是否应接受全球变暖难民”,“东盟是否应驱逐缅甸”,以及安乐死,堕胎,死刑,同性恋,烟草禁售等争议性话题。每场循环赛在比赛前30分钟才会告知辩题和正反方,我们在王老师的点拨指导下,都能尽快找到切入点,思路清晰,明确分工,从容上阵。我善于逻辑清晰地陈述观点立场,思维冷静地防守进攻;杨岑擅长在纷杂的双方论点中发现核心争论,对其作有力的回应并切中要害。两人一直配合默契,合作融洽。

在模拟赛中,我们全票获胜。在场的三位独立评委对我们流利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机智的反驳和内容的阐述表现了极大的认可,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然而在循环赛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阻力,这是参赛以来始料未及的。辩论赛的评委团由国内外独立评委和各校带队老师组成,每场均有3名独立或带队评委。前两场我们分到了3名带队评委,由于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评委并没有完全听懂我们发言的要点,最终我们均以1比2的票数输给了对方,给出的评判理由不仅是有失偏颇,甚至有些荒谬。开场的误判和失利让我们陷入极大的迷茫和无助中,根据往年经验,只有胜6场以上才有机会角逐一等奖,我们开始感到无形的压力。

王老师不愧是具有丰富参赛经验的老师,他一边积极为我们减压,一边认真地分析还能改进的地方,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毕竟,还有别的学校队伍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很快我和杨岑就调整了心态,全情投入地比完接下来的6场。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一场辩论后都有新的体会和进步,并逐渐爱上了这个对脑力和体力都极具挑战的游戏。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没有退缩,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坚持到了最后。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虽然最后我们连胜四场也没能力挽狂澜,以一场差额的成绩获得二等奖,但我们仍然为彼此的成长而感动,流泪和微笑。

成长篇:A Journey to Remember

包中装满了字典,怀里揣满了感动,我踏上了回程的路途,回到了平静充实的校园生活,可辩论赛的记忆依旧鲜活,这恐怕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有意思的是,我和杨岑常在总结陈词中用到“weighing issues(权衡论)”来阐述我方应获胜的依据,层层递进,屡试不爽。赛后,我们由此引申到一条宝贵的人生哲学:switch perspective(换个角度看问题). 其实每一次比赛都不会是完美的,总会留有或大或小的遗憾。乐观地看,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看到了提高的空间和进步的方向。

议会制辩论赛是我至今参加过最有意义和挑战性的比赛。辩论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批判性思维。英专学生往往过度拘泥于语言,而语言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言之有物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我想,演讲辩论翻译的训练都一样,必须跳出语言的形式,才能得到本质的提高。无论是优秀的演讲者,辩手还是译员,应该具有的素质是通才,语言的成分在慢慢下降,当然前提是具备了过硬的语言功底。笛卡儿曾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我们今后要多读书看报,积累知识,勤于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语言,视野必定开阔,并受用终身。格物致知,修身辩论。在此,真诚的欢迎所有对议会制辩论感兴趣的同学们加入辩论这个大家庭,一同去“纵横天下,宏辞论道”。

筵席散了,人情更浓。在比赛中,我们有幸结识了一群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旺盛好奇心的优秀辩才,缘于对辩论的热爱,我们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着。首先,要感谢我的队友杨岑。过去的几周里,我们同甘苦,共患难,相互扶持着共同走过了这段难忘的旅程,延续着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这可能是要用一辈子去珍藏的。我们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也不是用语言所能承载的。在北京我们更加感觉到,和善、慈爱而不失严格的王老师也有他童心未泯的一面。为了调整我们的情绪,他分享了他在大学里类似的参赛经历,让人不难联想起他学生时代的活跃、勤奋和执着。其次,感谢高书记和杜老师由始至终的信任和支持,备战期他们不时的嘘寒问暖,给我们注入了强有力的定心剂。最后,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师兄师姐和同窗挚友,特别是07级研究生王巍巍和08级研究生陈梓敏,谢谢你们树立的榜样,让我不曾迷失前进的方向。

这段经历是我青春岁月里美丽难忘的一页,也是很快就会翻过去的一页。比赛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新旅程的起点。于是,我们带着年轻的梦想重新上路,义无反顾的迎接下一个平淡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