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院长信箱 |  返回旧站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动态 > 正文

牢记宗旨,坚定信念,争当时代先锋

作者: 时间:2005-06-14 

发表日期:2005-06-14 作者:方凡泉 阅读 826 次

各位同志,今天我讲的主题是:牢记宗旨,坚定信念,争当时代先锋。

我准备谈三个问题:

第一,怎样看待中国当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怎样重新认识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怎样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也就是党的最低纲领什么呢?就是十六大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为什么说是关键阶段,关键在哪里?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在紧要之处,往往只有那么几步。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跃。第一次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跃。第二次是90年代到上世纪末,我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199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780美元,走出了低收入国家行列,开始向中低等收入国家迈进。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关键时期,根据国际经验,就是指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特定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思考着“关键时期”。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一时期,以吃穿用为主体的基本生活消费阶段,已成为历史,以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特征的消费阶段正在上升。目前,中国的手机、半导体、芯片、塑料和建筑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紧接着可能是电脑和网络游戏;我国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上亿的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在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社会学家认为,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起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上最大的城乡二元经济体正在转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推动着经济社会进步,而物欲的贪婪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都亟待完善。

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坎后,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停滞衰退。“亚洲四小龙”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而拉美一些国家在紧要之处实施的公共政策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陷入动荡和停滞,掉进了“拉美陷阱”。

去年12月6号《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主题文章叫《中国的两面性》。文章概括了有关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意见,一致认为,中国的经济绝对不能衰退,一旦逆转,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全球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全世界都经不起这种变化。

尽管人们思考的角度各有不同,分析的方法各有特色,得出的认识各有侧重,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可以达到这样的共识:

第一,这是保持快速发展难度加大的时期。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开始减少,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压力日益增加,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的任务更为紧迫。

第二,这是深化改革阻力增大的时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而这一切都绕不开、躲不过。比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03年已扩大到3.23;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而到了2004年就达到4.25倍,象通讯业、电力供应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远高于农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人员的收入。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全部平均为7453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个省区市多2倍。[1]

第三,这是扩大开放机遇和竞争并存的时期。为了谋发展,既要“引进来”又得“走出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又得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我们面对的是全球范围的合作与竞争。美国佳绩信息集团(Giga)的一份研究表明,由于采用了电子商务,全球商业所节省下的成本费用将从1998年的170亿美元增加至2002年的1.25万亿美元,这其中的一半会被美国企业所获得;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文明,网络经济也推动着全球经济的互动互惠。[2]

第四,这是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的时期。资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左右,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煤炭,大量燃煤造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排在世界第一位,酸雨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3] 还有,广东一位林业专家测算,中国全国每年消耗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相当于600万棵树。我们既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又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尖锐难题。

第五,这是考验民族总体素质的时期。温饱问题的解决,总体小康的实现,可以激励人们攀登新的高峰;也可能会使一部分人在摆脱了生存压力后不知所以,不思进取。新的跨越取决于民族素质新的提升。

关键时期,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总而言之,关键时期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一个“矛盾凸显期”。

《文心雕龙》曰:“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说的。但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对于成就一项事业来说,精神的力量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狭路相逢勇者胜”,“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度过关键时期,必须有坚定的信心、昂扬的志气。既没理由只见困难和挑战而悲观泄气,也没理由只见成绩和机遇而盲目乐观。

机遇和挑战、利和弊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看应对是否得当,工作是否得力。城乡差距大,是发展的“拦路虎”,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必将释放出巨大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火车头”。人口众多,既是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大压力”,也可能成为长期保持旺盛国内需求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大源泉”;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还可以是人才资源的“大宝库”。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显著增加,但坚持以我为主,趋利避害,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活剧。

关键时期大有希望、大有作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前面就是浪静波平、顺风顺水的航程。我们面对的困难比其他国家多得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反过来,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又变成一个小数目。

历史的辩证法教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败;不该变的,坚定不移,变则自我瓦解。

回顾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所以能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九八洪灾”、99“亚洲金融危机”、03“非典型肺炎”等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最终要靠的还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靠的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脊梁和智慧。

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关键在执政党。关键时期,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场新的考试,是对我们智慧力量的一次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是对我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一轮新的考验。

当时代先锋,首先要立足我们中国的时代现实,正确认识中国的时代潮流。

当时代先锋,我们同样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最近我在中国博客网看到这么一句话:“做人还是务实点,讲什么理想、脸面,有钱最重要。”

这可能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价值观。对于一些人来说,讲共产主义理想好象是在说教、说空话、说大话。党内有的同志可能会觉得:这共产主义也太遥远了,跟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关系?甚至不排除有这样的质疑:到底什么是共产主义?凭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不妨一起回归马克思恩格斯老祖宗的经典,重新认识:到底什么是共产主义,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联系。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10月,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因特网举办一次活动,评选“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榜首,排在第二位的,是创建了相对论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BBC还评论说:“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同年12月,英国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的名人中评选“千年伟人”,结果,马克思又同爱因斯坦入选。

2002年12月19日,在西方影响面较广的英国《经济学家》周刊(The Economist)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又追述起这件事。文章指出:在今天的欧洲和美国,以大学生和非专家为对象的关于马克思的书一直销量稳定,而且新书还在不断问世,如伦敦经济学院梅?德赛教授的新著《马克思的报复》,2001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等等。文章说:马克思认为,社会将遵循某些既简单又包罗万象的运动定律,因而可以对其发展方向做长期的预言,这些规律无一例外都带有经济性质的规律;在历史终结时,阶级和国家必将消亡,地球上将出现一个人间天堂。苏联式共产主义的错误,在于它“抢跑”了,不能把苏联的错误归罪于马克思。文章还说:马克思极具独创性地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惊人的生产能力。他预言,资本主义将把发明创新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将迫使其垮掉。关于资本主义的前景,你可以说,马克思错在时间的把握上;当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事实将证明他是对的。按照这种说法,马克思的许多观点都无法驳倒。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学术界甚至更大领域都广为流传。” [4] 的确,马克思的思想特征,除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更显著是它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

关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贡献,恩格斯概括为两个发现,第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还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6]

马克思早在17岁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这么两段话:“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否则,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会怨天尤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7]

马克思最终践行了自己的追求,与恩格斯一道,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辩证法、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在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上,同时在借助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共产主义,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好了,现在我们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过去常说:共产主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国家也将消亡。没错,说的都对。但是,实现这一切,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实现共产主义本身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最简单的话概括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那就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核心目标,共产主义的终极命题。

这个说法依据在哪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 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提出:共产主义“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 宣言》基础上,加上“全面”俩字:“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过新的思考探索,提出过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劳动二重性??资本二重性??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就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主要思想轨迹。马克思逝世后11年,恩格斯去世的前一年,当时意大利社会党人卡内帕写信,请恩格斯为《新纪元》周刊写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信提供了一段引文,就是《共产党宣言》中这一句话:“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他在回信中还说:“除了这一段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0] 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能代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关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么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1]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而且最系统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两年以前,由他们二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们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历史线索,把人的发展状况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裙带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农耕社会,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人具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第三阶段,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12]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广度和深度指出:人的真正自由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天生产物。

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指的是什么?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里面,我们从中至少能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它既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也不是抽象、孤立的发展,而是:

第一,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让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既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也包括开拓创新能力;既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也包括审美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也包括潜在能力。

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3] 人的能力的形成、体现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包括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职业关系和家庭关系;还包括地区关系、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人们交流情感、交流信息,彼此取长补短,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完善自己。

第三,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由于人的自身结构及其外部世界联系的复杂性,因此有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正是在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过程中,演变出新的交往形式,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由此形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生存需要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在逐步上升。[14]

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所指的“有个性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的个人,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人。马克思强调人要“不受阻碍的发展”, 自觉自愿地而且是充分地施展自己才能, 并且要在社会关系中塑造出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情感,充满人性。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不能被过分物化的条件所限制。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畅达的精神境界。[15]

所以说,把共产主义推向理想的乌托邦,当作空想,显然是缺乏依据的;但期望共产主义核心目标很快能现实,也是不客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历史过程,它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过去来看,当代人的发展是世世代代物质文化优秀成果生成的现实状态,人创造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同样创造了人;而无限的‘未来’又以‘现在’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后,很少被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命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在邓小平理论之前,在很长时间内, 我们一谈起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的政权等等, 甚至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标准, 经济文化发展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 追求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 相反却很少讲生产力、社会财富、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认为这些东西是跟社会主义原则相背离的, 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当然,毛泽东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到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讲话》还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6]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奋斗目标相统一被这样明确地确定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

随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对这个崇高价值目标的确认,而且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上的新进步、理论上的新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7]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向世人表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由抽象理论升华到具体行动纲领,并为此创造外部条件。这个具体行动纲领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8]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已经不是什么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当然,关键还在于行动,难也难在行动。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 “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19]

所以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除了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外,更重要的是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躬行实践。用党员的话来说,就是做到“五个一点”:思想境界要比别人高一点,奉献精神要比别人强一点,挑的担子要比别人重一点,干的工作要比别人好一点,好处得益要比别人靠后一点。

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 “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平时能看出来,就得“平时做得出来”,就不能仅仅是“ 过得去”,而必须“ 过得硬”, 无论在工作的责任感、工作业绩、群众的认可度方面,还是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想很少有人会单凭阅读《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来认识我们共产党是否先进;人们能否接受乃至信服《共产党宣言》,往往首先“阅读”身边的共产党员形象。

除了“ 过得硬”,在利益得失上还要“ 放得开”。 当然,我们党员也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应当有自己正当的利益,得到属于自己合理的报酬,我们也有人格受尊重、生活有保障、文化有修养的人性追求。但有的时候,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时侯甚至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别人不太愿意做的、对个人也不能带来什么利益的事情,甚至要牺牲时间,耗费精力。这时候,我们就得以大局为重,带头奉献。尽管作为公民,一个党员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股民或者股东,但入党不是入股,党员也不是股民,我们只有履行党员义务,不能指望得到党员的什么“红利”。从共产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来看,我们秉承敬业奉献精神,吃点亏,其实得到的更多,起码得到了人格的进步。对于吃亏,有一位企业经理党员这么说:能吃亏少是非,肯吃亏有权威,常吃亏有作为,多吃亏有人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亏吃得人格闪光辉。对于名利的得与失,常言说,计较太多人易老,忘却名利少烦恼,否则人比人,气死人。在义利得失上如果我们大气一点,周围的群众就能从这些方面更好地感受到我们党员的品格魅力。

我们广外大的优秀党员是怎样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心怀谦虚的态度,我们会发现,许多党员模范就在我们身边。可能跟他们是同事,可能跟他们是同学,常常在一块儿,觉得他们很平凡。其实他们背后有着许多平凡而令人深思的故事。

04年我校评出81位优秀共产党员,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其中的几位:

2004年全国模范教师、英语学院的肖惠云教授,从教43年以来,肖老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师德人格、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平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成为教师的楷模,学生的益友。她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素质,教学方法多样新颖,鼓励学生既要学会输入信息,又要会输出信息,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还经常耐心为学生答疑,为学生出谋划策,甚至帮助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肖老师说:“像我们教师,就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把学生培养好,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不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能够融入到群体,融入到社会中去。”她主持每年学院青年教师“交际英语”教学法的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准备,组织讨论、教学实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她多次获得优秀教学一等奖,由她主持的《交际英语课程》被评为广东省和国家级优秀课程。多年来她都孜孜不倦地探求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文化适宜性等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肖老师是普通教师,但十分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并在行动上同学院和学校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已故的英语专家许国璋先生说过:“我教学生, 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 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校许多教师党员,都能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爱护学生、严格要求的道德情感;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积极支持学校的改革,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怎样学。”我校有不少教师党员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是传授知识,而科研是创新知识。我校还有许多教师党员带头沉下心,刻苦钻研科研课题,硕果累累,有的已成为科研骨干、尖子。

这位是商英学院全英021班付秋实同学。入学三年来,秋实同学一直勤学好问,敢于创新,除了学好专业课,始终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尽量扩充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方面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求知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征文、选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活动,发展自己全面的素质,荣获“广东省大学生学习十六大知识竞赛”二等奖,我校“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三等奖,我校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演讲比赛冠军。她热心班级、学院、学校的工作,乐于为师生服务,既肯干又能干;班里谁在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找她肯定愿帮助,班里搞活动需要出谋划策或写文章,找她肯定保质保量完成,极为珍惜集体荣誉。她在学习、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而物质生活上却低标准,勤俭自强,而且不忘服务社会,如参加三下乡活动,担任过广外附中初中部的义务辅导员,广州市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她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二等奖、三等奖。付秋实同学印证了自己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奋斗誓言。

我们从付秋实同学以及其他优秀党员同学的表现可以总结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时能看出来”,就应该努力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模范:

1. 政治上的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牢固的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坚持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立德修身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陶冶高尚情操的统一,在作风上保持先进性;报效祖国,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在气节上保持先进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学习上的楷模:博览群书,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会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信息运用能力,尽最大努力取得优良成绩,圆满完成学业,在能力上保持先进性。并与同学互教互学,在学习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3.工作上的表率: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热爱学校,关心集体,顾全大局。

4.合作中的纽带:善于沟通,广泛团结同学,包括反对过自己的同学;在反映学生的要求和意见上成为联系学生的纽带,尽自己所能热心帮助同学排忧解难,做同学的知心朋友。

5. 生活上的榜样:在生活方面要做到勤俭节约。在日常生活和管理方面时刻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主动承担任务。带头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下一位是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钟罗军同志。罗军同志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爱岗敬业,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同学,他诚心诚意地服务,同时也善于引导,善于管理。对同事,他虚心学习,同时能以身作则,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在校风学风的建设中,作为校文明督导队队长,他率先垂范,带领全体政工干部和学生干部一起做好校园文明督导工作,为我校的迎评创优,做出应有的贡献。03年5月,学生处按照学校党委的指示筹建我校第一个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为做好中心的规划和筹建工作,完成 “一流的设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的设想,他和其他同志勇于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起云山咖啡、云山书屋、云山小站等一系列勤工助学实体,云山咖啡屋创业方案也以突出的表现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的铜奖;通过建章立法,提高服务质量等经营手法,整个勤工助学中心不但能正常运转,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从大学城的建设之初,他就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南校区的建设中,无论是从图纸的设计、设备的配置或场地的规划和硬件的验收,还是南校区学生工作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日常学生工作的开展,他都全身心投入,艰苦创业,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建设南校区具有广外大特色的校风学风出谋划策、亲力亲为;同时他关心年轻政工干部的成长,在工作方法给予指导,在个人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南校区学生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他们对南校区的归属感。

接下来这位是保卫处一中队指导员黄焕成同志。焕成同志长期负责北校区家属区安全保卫工作,他的工作岗位表面看上去很不起眼,繁杂琐事多。但是,就在这么一个极为平凡的岗位上,他从不计较、从不抱怨、从不讲价;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以出色的成绩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刮大风、下大雨、电闪雷鸣,还是烈日当头、热浪滚滚,或者寒冬腊月,刺骨冷风,他始终坚守岗位不动摇;而且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冲,哪个哨位最辛苦、哪段时间最难熬他就往那儿上。04年至今年4月份,黄焕成组织校卫队员在家属区出动队员196人次,为师生解决困难120多次,赢得人们由衷的敬意和信赖。他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团结同事,与同志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党员和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他带领校卫队员树立起执法严格、服务热情、作风过硬的队伍形象。同时,他耐心细致地做好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决贯彻保卫处的制度化管理。有的表现很一般校卫队员,到他身边工作一段时间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都换了个样。

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学校各个方面的许多党员,不管是在职的还是离退休的,在编的还是非在编的,都有他们特别的事迹和贡献,也有不平凡的风采,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都在此一一介绍。

最后,我特别推介两个时代先锋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楷模:

第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2003年“抗击非典特等功”获得者、“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钟南山。

(播放视频片段16分钟:群星灿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上]??钟南山)

第二位是“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

(播放视频片段11分钟:《焦点访谈:让百姓感受法律的公正》,中央电视台,2005年1月12日,)

以上介绍的优秀党员,岗位不同,事迹不同,贡献不同,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立足本职、创造一流业绩的追求,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是相同的。“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否先进,不只是看理论、纲领和路线,更不是听我们说的如何,而是看我们党员的行动,从党员身上感受党的先进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责,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从而无愧地叫响:我是共产党员!

注释

[1] 《政协常委: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不和谐根源》,新华网北京2005年7月7日电。

[2] 巫继学:《自主劳动在新世纪的历史命运》,《中州学刊》2003年第5期。

[3] 《中国:空气、土地和水??新千年的环境优先领域》,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世界银行,2001年。

[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5] Marx’s intellectual legacy, Marx after communism. The Economist,December 19, 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374页。

[7]《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7日第3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6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10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29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85页。

[15] 金明法,《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及其实现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 卷第2 期,2005 年6 月。

[1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第281页。

[1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新华社北京2003年7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