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 |
论文名 |
杂志名 |
出版年份(期数) |
褚东伟 |
汉译外新视角-文本全球化与中间文本 |
《天中学刊》 |
2005(6) |
褚东伟 |
作家与译家的统一 |
《开封大学学报》 |
2005(4) |
褚东伟 |
林语堂著译作品在海外的商业成功 |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3) |
褚东伟 |
论林语堂基于总意义的分析翻译法 |
《肇庆学院学报》 |
2005(4) |
褚东伟 |
翻译的混沌与秩序 |
《上海翻译》 |
2005(2) |
褚东伟 |
论商业翻译研究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06(2) |
褚东伟 |
林语堂的翻译家潜质的自然形成和发展 |
《阅江学刊》 |
2010(2) |
褚东伟 |
Translation as Lin Yutang's Self-Expression |
《Interpreting & Translation Studies》 |
2011-8-1 |
褚东伟 |
Music from Heaven |
《St. Peterburg Review》 |
2013 |
褚东伟 |
The Perils of Translating Lin Yutang: Two Versions of "wo De Jie Yan" in English |
《Translation Review》 |
2014-9-20 |
杜焕君 |
留学生学习汉语名词的偏误分析及其原因探析 |
文教资料 |
2009-4-15 |
杜焕君 |
如何加强自律委员会在缓解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
文教资料 |
2009-8-15 |
杜焕君 |
教师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用户需求分析--对外汉语词典用户需求调查 |
《广东外语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9-30 |
杜焕君 |
汉语词典在留学生学习名词过程中使用状况分析 |
《现代企业教育》 |
2010-3-30 |
贾兰兰 |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
文教资料 |
2009(4) |
贾兰兰 |
个性化MTI教育模式初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3-11-30 |
康志洪 |
一种出人意料的翻译副产品--浅论被第三语借用的汉语专名英译形式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1(3) |
康志洪 |
中外专名在英语中应用形式之比较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10) |
李明 |
语料库辅助的语类侵殖研究新视角——对Bhatia语类变异多视角模型的补充与拓展 |
《外国语》 |
2014(1) |
李明 |
汉语招商引资宣传片字幕英译中跨语言跨文化差异之弥合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3(6) |
李明 |
形意兼备 创而有度——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天净沙·秋思》的复译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1(6) |
李明 |
叶芝诗歌“When You Are Old”的几种译文评析及重译 |
《英语知识》 |
2011(4) |
李明 |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 |
《中国翻译》 |
2010(4) |
李明 |
语类观照下商务语篇类型的翻译研究——以一则汉语“谅解备忘录”的英译为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5) |
李明 |
汉语目录的语类特征及英译研究——以《广东发展之路•以改革开放30年为视角》目录的英译为例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5) |
李明 |
售书广告对书籍序言的语类侵殖——语类互文性的历时研究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9(5) |
李明 |
得意岂能忘形——从《傲慢与偏见》的两种译文看文学翻译中主位-信息结构之再现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9(4) |
李明 |
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的——兼与陆丙甫、郭中两位先生商榷 |
《外国语》 |
2008(2) |
李明 |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 |
《外国语》 |
2006(4) |
李明 |
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6(2) |
李明 |
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5(2) |
刘季春 |
为什么对外宣传中常有翻译谬误? |
《上海翻译》 |
2005(2) |
刘季春 |
本科翻译教学“观念建构”模式刍议 |
《上海翻译》 |
2005(2) |
刘季春 |
翻译教学“观念建构”模式再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6(2) |
刘季春 |
独立成篇:超越“忠实”的忠实 |
《上海翻译》 |
2010(1) |
刘季春 |
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0(2) |
刘季春 |
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0(2) |
刘季春 |
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 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 |
《上海翻译》 |
2013(1) |
刘绍龙 |
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 |
《中国翻译》 |
2007-1-15 |
刘绍龙 |
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报》 |
2007-1-1 |
莫爱屏、蒋清凤. |
语用、模因与翻译——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4(5) |
王晓露、莫爱屏. |
口译中的语用推理研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4(5) |
陈伟、莫爱屏. |
《数字化时代的翻译》述评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2) |
莫爱屏、郝俊杰、吴迪. |
大众文化语境下翻译转型的产业化途径 |
《中国科技翻译 》 |
2014(2) |
莫爱屏、袁洪 |
口译中视角转换的语用原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刘吉林、莫爱屏. |
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
《当代外语研究》 |
2014(10) |
莫爱屏 |
商务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
《中国翻译》 |
2013(3) |
莫爱屏、满德亮、吴迪、王瑶. |
CAT在经贸合同翻译中的应用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3(3) |
莫爱屏、潘小波. |
外语教师幽默话语研究——回顾与展望 |
《外语研究 》 |
2013(1) |
莫爱屏、江沈英、冯建明. |
教师幽默话语与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3(3) |
Wang, Yaping, Aiping Mo, and Qingfeng Jiang.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fabricated in dual mode." |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Display 13.1》 |
(2012): 17-20. |
莫凡、莫爱屏. |
商业广告中隐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2(4) |
莫爱屏 |
教师话语中风趣言谈策略的语用分析 |
《外语研究》 |
2011(6) |
莫爱屏、刘吉林. |
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 |
《中国外语》 |
2011(3) |
莫爱屏 |
口译中译员主体性意识的语用研究 |
《中国外语》 |
2010(3) |
蒋清凤、莫爱屏. |
男权文化话语语境下职业女性的困境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9(5) |
莫爱屏 |
译者主体性与语篇中视角的互动研究 |
《外语教学》 |
2008(5) |
莫爱屏 |
话语中视角现象的语用翻译 |
《外语学刊》 |
2007(4) |
蒋清凤、莫爱屏 |
关系语用学的三元关系在口译中的互动研究 |
《外语研究》 |
2006(4) |
蒋清凤、莫爱屏 |
性别歧视语言现象的语用研究 |
《外语研究》 |
2006(4) |
蒋清凤、莫爱屏 |
推理照应的认知语用研究 |
《西安外语学院学报》 |
2005(3) |
黄肖彦 穆 雷 |
传播模式观照下的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研究——以《史蒂夫•乔布斯传》为例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15(3) |
穆 雷、董冀卿、邹 兵 |
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 |
《上海翻译》 |
2015(3) |
穆 雷、欧阳东峰 |
史学研究方法对翻译史研究的阐释作用 |
《外国语文》 |
2015(3) |
穆 雷、邹 兵 |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
《中国翻译》 |
2015(3) |
穆 雷 |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5(1) |
伍志伟、穆 雷 |
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 |
《外语教学》 |
2015(1) |
罗 列、穆 雷 |
主要英语国家语言政策及翻译政策中的性别 |
《外国语文》 |
2014(6) |
穆 雷、韩 莹 |
专业协会在语言服务业专业化进程中的角色——中国和加拿大相关协会职能的对比研究 |
《中国翻译》 |
2014(6) |
穆 雷 |
论语言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 |
《外国语》 |
2014(4) |
穆 雷、邹 兵 |
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对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考察 |
《中国翻译》 |
2014(2) |
穆 雷、王祥兵 |
军事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外语研究》 |
2014(1) |
罗 列、穆 雷 |
论五四前中国女性译者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
《外国语文》 |
2013(6) |
罗 列、穆 雷 |
从近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论中国本土译者的生成 |
《外国语》 |
2013(6) |
王巍巍、穆 雷 |
“期待产品”:口译产品研究中的一个模型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3(5) |
王祥兵、穆 雷 |
学术著作翻译的理想模式——以赵文静中译本《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为例 |
《中国翻译》 |
2013(4) |
穆 雷 |
落实翻译本科教学要求精神,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
《东方翻译》 |
2013(4) |
吕立松、穆 雷 |
国内翻译竞赛综述 |
《上海翻译》 |
2013(3) |
赵军峰、穆 雷 |
MTI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外高翻学院为例 |
《外文研究》 |
2013(2) |
王斌华、穆 雷 |
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 |
《语言文字学》(原载《外语界》) |
2013(2) |
刘宏伟、穆 雷 |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反思 |
《外语教学》 |
2013(2) |
穆 雷、仲伟合、王巍巍 |
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
《中国外语》 |
2013(1) |
王祥兵、穆 雷. |
中国军事翻译史论纲 |
《外语研究》 |
2013(1) |
穆 雷、蓝红军 |
从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翻译批评的发展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6) |
穆 雷、蓝红军 |
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翻译研究与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东方翻译》 |
2012(6) |
王斌华、穆 雷 |
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 |
《外语界》 |
2012(5) |
穆 雷 |
经典的翻译,翻译的经典——宗教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东方翻译》 |
2012(5) |
穆 雷 |
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 |
《中国翻译》 |
2012(4) |
穆 雷、杨冬敏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 |
《外语教学》 |
2012(4) |
穆 雷、邹 兵、杨冬敏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4) |
穆 雷、杨冬敏 |
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2(3) |
穆 雷 |
也论翻译研究之用 |
《中国翻译》 |
2012(2) |
穆 雷、杨冬敏 |
多元关注,务实导向——台湾第十六届口笔译教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东方翻译》 |
2012(2) |
穆 雷、杨冬敏、邹 兵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探索 |
《东方翻译》 |
2011(6) |
穆 雷、邹 兵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 |
《中国翻译》 |
2011(5) |
穆 雷、蓝红军 |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
《上海翻译》 |
2011(3) |
穆 雷 |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扩大会议在厦门召开 |
《东方翻译》 |
2011(3) |
穆 雷、王巍巍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 |
《中国翻译》 |
2011(2) |
穆 雷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11(1) |
马 悦、穆 雷 |
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6) |
罗 列、穆 雷 |
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 |
《上海翻译》 |
2010(4) |
穆 雷、罗 列 |
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问题分析 |
《东方翻译》 |
2010(2) |
穆 雷 |
千帆竞过,万木争春——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比较文学》 |
2010(1) |
许 钧、穆 雷 |
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60年 |
《中国翻译》 |
2009(6) |
文 军、穆 雷 |
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 |
《外语教学》 |
2009(4) |
穆 雷、王斌华 |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 |
《中国翻译》 |
2009(4) |
穆 雷、王斌华 |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 |
《语言文字学》(原载《中国翻译》) |
2009(10) |
王斌华、穆 雷 |
Interpreting Training and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s,论文收录《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2010 |
《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reting,Theory and Practice》 |
2009(3) |
许 钧、穆 雷 |
中国翻译研究30年 |
《外国语》 |
2009(1) |
许 钧、穆 雷 |
中国翻译研究30年 |
《语言文字学》(原载《外国语》) |
2009(5) |
林记明、穆 雷 |
翻译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辨析 |
《外国语文》 |
2009(2) |
仲伟合、穆 雷 |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中国外语》 |
2008(6) |
李 勇、穆 雷 |
译者的主体性与主观性 |
《台州学院学报》 |
2008(5) |
桑仲刚、穆 雷 |
20年求索后的当今中国译坛—2007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4) |
李文静、穆 雷 |
翻译性别他/她者——论译者的双性视角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8(3) |
王斌华、穆 雷 |
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前瞻 |
《中国外语》 |
2008(2) |
穆 雷 |
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
《中国翻译》 |
2008(1) |
郑 晔、穆 雷 |
近50年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5) |
穆 雷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 |
《中国翻译》 |
2007(4) |
穆 雷、王斌华 |
译学研究发展的新成就——2006年译学研究综述 |
《中国翻译》 |
2007(3) |
穆 雷、李文静 |
《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评介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7(3) |
穆 雷 |
翻译测试的定义与定位——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一) |
《外语教学》 |
2007(1) |
穆 雷 |
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6(6) |
穆 雷、郑敏慧 |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 |
《中国翻译》 |
2006(5) |
穆 雷 |
为翻译学事业培养人才——第二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 |
《上海翻译》 |
2006(4) |
穆 雷 |
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三)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4) |
穆 雷、孙艺风 |
翻译研究的学术规范 |
《西南教育》 |
2006(4) |
穆 雷 |
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 |
《上海翻译》 |
2006(2) |
刘康龙、穆 雷 |
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
《中国翻译》 |
2006(1) |
穆 雷、许 钧 |
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1) |
李 勇、田 雨 |
翻译教学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
《外语学刊》 |
2005(7) |
邓 静、穆 雷 |
《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5(4) |
穆 雷 |
20年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对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
《中国比较文学》 |
2005(3) |
穆 雷 |
翻译学研究生教学探讨 |
《中国翻译》 |
2005(1) |
穆 雷、杨冬敏、邹 兵 |
《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2011年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
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编 |
2013年 |
穆 雷、蓝红军、邹 兵 |
《中国翻译年鉴2011-2012》“2012年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
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编 |
2013年 |
穆 雷、欧阳东峰 |
《宗教经典汉译研究》“从翻译史研究方法透视传教士译者研究”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3年 |
穆 雷 |
《宗教经典汉译研究》“经典的翻译,翻译的经典”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3年 |
穆 雷、邹 兵 |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Toward a Profession-oriented Method of MTI Thesi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
Kuala Lumpur: Malaysian Translatiors Association |
2013年 |
杨冬敏、邹 兵、穆 雷 |
《翻译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2011年会论文集》“翻译行业对职业译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基于对翻译企业员工现状和未来需求的问卷调查”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2年 |
许 钧、穆 雷 |
《中国翻译年鉴2009-2010》“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60年论坛主旨发言”(转载) |
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编 |
2011年 |
穆 雷、蓝红军 |
《中国翻译年鉴2009-2010》“2009年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
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编 |
2011年 |
穆 雷、蓝红军 |
《中国翻译年鉴2009-2010》“2010年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
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编 |
2011年 |
郑 晔、穆 雷 |
《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傅雷翻译研究在中国——以研究方法为视角”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许钧主编 |
2011年 |
桑仲刚、穆 雷 |
《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用解读、理解和生命的体验走近傅雷——人文方法与翻译家研究”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许钧主编 |
2011年 |
欧阳东峰、穆 雷 |
《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傅雷家书》中的哲学精神解读傅雷的双重人格”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许钧主编 |
2011年 |
穆 雷、吕立松、桑仲刚 |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本科翻译学位教育)》(导读)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10年 |
穆 雷、王斌华 |
《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走向——兼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0年 |
穆 雷、蓝红军 |
《翻译学理论的系统构建——2009年青岛“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论文集》“互鉴与阐发——翻译学建设中的中国传统译论研究”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10年 |
穆 雷 |
《中国翻译年鉴2007-2008》“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回看翻译研究与学科建设两年来的新进展” |
北京:外文出版社 |
2009年 |
穆 雷 |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孙艺风、穆 雷 |
《Translation, Globalisation and Localis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翻译、全球化和本土化:中国视角)》“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 ‘Glocalizaed’ Theoretical Practice” |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
2008年 |
邢 杰、穆 雷 |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年 |
穆 雷、刘康龙 |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导读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2007年 |
穆 雷 |
《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论翻译学专业教学” |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
2006年 |
穆 雷、朱晓燕 |
《今日翻译:趋向与视角》导读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2006年 |
穆 雷、李文静 |
《理论对译者有用吗?》导读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2006年 |
穆 雷、孙艺风 |
《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翻译学学科建设要重视学术规范” |
北京:外文出版社 |
2005年 |
欧阳利锋 |
以西方观点解读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J] |
《语言与翻译》 |
2002年 |
欧阳利锋 |
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2年 |
欧阳利锋 |
幽默翻译初探 [J] |
《外语与翻译》 |
2002年 |
欧阳利锋 |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例证译文商榷 [J]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6年 |
欧阳利锋 |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词目译文商榷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2006年 |
欧阳利锋 |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部分谚语译文商榷[J]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9年 |
欧阳利锋 |
论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9年 |
欧阳利锋 |
浅谈“五行生克”的源流及英译 [J]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0年 |
欧阳利锋 |
浅谈中医药商标名的英译 [J]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1年 |
欧阳利锋 |
论译者的创造性思维---以标语的英译为例 [J]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3年 |
欧阳利锋 |
语言幽默的逻辑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J] |
《外国语文》 |
2014年 |
平洪 |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中国外语》 |
2009(4) |
平洪 |
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5(4) |
平洪 |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xamples from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Documents |
《翻译季刊》 |
2012(64) |
平洪 |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补偿 |
《中国翻译》 |
2012(6) |
平洪 |
办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年年会纪实报道 |
《中国翻译》 |
2012(3) |
平洪 |
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
《中国翻译》 |
2011(3) |
平洪 |
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 |
《中国翻译》 |
2014(1) |
平洪 |
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MTI教育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综述 |
《中国翻译》 |
2014-5-15 |
平洪 |
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 |
《中国翻译》 |
2014-1-15 |
平洪 |
与时俱进,提升内涵,推动我国MTI教育持续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3年年会综述 |
《中国翻译》 |
2013-7-15 |
平洪 |
Research Networking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Permanent Conference of University Institutes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
2013-5-22 |
钱芳 |
图式理论照应下的口译忠实度评估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2) |
钱芳 |
Podcast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2009(1) |
Tang, Fang & Dechao, Li |
Explicitation patterns in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trainee interpreters [J] |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
2015年 |
Tang, Fang & Yifeng, Sun |
A parallel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f vocabulary features of tourism translation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
2014 (3) |
唐芳 |
Review of 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Research,》 |
2014 (2) |
唐芳 |
Source language paraphrasing exercis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training [J]. |
《Graduat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 |
2014 (1) |
唐芳 李德超 |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特征: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3 (3) |
唐芳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古代的译语人》评介[J] |
《中国翻译》 |
2012 (5) |
李德超 唐芳 |
道不同,亦相与谋——西方翻译研究范式与口译研究范式流变比较[J] |
《中国翻译》 |
2012(3) |
唐芳 |
《口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成就与模型》介评[J] |
《外国语》 |
2012 (2) |
唐芳 |
关于源语重述练习在连续传译培训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 |
《中国外语教育》 |
2010 (1) |
李德超 唐芳 |
口译学能测试及其研究[J].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2) |
唐芳 |
翻译社会研究新发展——Sela-Sheffy的惯习观探索[J] |
《外语研究》 |
2012 (5) |
唐芳 |
惯习中心维度探析——论西米奥尼的惯习观[J]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1 (4) |
王斌华 |
一场关于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及其发展路径的争鸣——读《翻译研究与口译研究:传统、差异与合作》 |
《东方翻译》 |
2010(1) |
王斌华 |
口译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
《中国翻译》 |
2008(5) |
王斌华 |
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其争议的反思 |
《外语研究》 |
2008(5) |
王斌华 |
口译的思维过程教学法及其理据 |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 |
2008(8) |
王斌华 |
“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 |
《外语界》 |
2007(3) |
王斌华 |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6(6) |
王斌华 |
删繁就简——更好地发挥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 |
《科技英语学习》 |
2006(7) |
王斌华 |
口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9(3) |
王斌华 |
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 |
《外语界》 |
2009(2) |
王斌华 |
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其成果 |
《语文学刊》 |
2008(13) |
王斌华、穆雷 |
Interpreting Training and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s |
《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r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2009(2) |
王斌华、穆雷 |
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前瞻 |
《中国外语》 |
2008(2) |
王斌华、穆雷 |
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 |
《外语界》 |
2012(5) |
王斌华 |
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描述性研究 |
《中国翻译》 |
2011-3-15 |
王斌华 |
口译教学理念的发展及教学模式探索 |
《中华读书报》 |
2010-12-15 |
王斌华 |
功能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体现 |
《中国科技翻译》 |
2011-8-15 |
王斌华 |
中文口译研究界面向国际的一次集中展示 |
《中国翻译》 |
2011-11-15 |
王斌华、仲伟合 |
翻译本科新专业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4) |
仲伟合、王斌华 |
导读 |
《巴别塔揭密:同声传译与认知、智力和感知》 |
2008年 |
王丹 |
源语理解能力与口译用户期望 |
《《东方翻译》》 |
2013(3) |
王巍巍 |
“期待产品”:口译产品研究中的一个模型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3-10-10 |
李德超、王巍巍 |
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1(6) |
陈瑞青、王巍巍 |
口译中的副语言信息研究刍议 |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
2011-9-30 |
邢杰 |
有关道路名称公共标识英语书写标准的争议 |
《中国翻译》 |
2013-9-15 |
邢杰 |
描写及其超越——《中国传统译论:译名研究》评介 |
《中国翻译》 |
2014(6) |
邢杰 |
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 |
《上海翻译》 |
2014-11-10 |
邢杰 |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资本”的提出及其效用 |
《东方翻译》 |
2015(3) |
姚凯璇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会综述 |
《东方翻译》 |
2014(3) |
余东 |
金针度人无定法 |
《中国翻译》 |
2007(5) |
余东 |
论汉语政论文的文采及其英译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9(7) |
余东 |
从试点到深化——大学英语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
《外语界》 |
2006(1) |
余东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关于翻译标准的思考 |
《中国翻译》 |
2005(6) |
余东 |
大方无隅 明而行之——汉语政论文的英译模式探讨 |
《广州大学学报》 |
2013-3-15 |
余东 |
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2(2) |
余东 |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英译的几点考虑 |
《中国翻译》 |
2010(6) |
余东 |
Defending the Teacher (译文) |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2014-12-30 |
余东 |
论汉语政论翻译中的取与舍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4-11-30 |
余东 |
论散文翻译中的节奏 |
《中国翻译》 |
2014-3-15 |
余东 |
论翻译思维 |
《外语研究》 |
2013-4-15 |
余东 |
论中国传统翻译诗学的文化通约性 |
《广州大学学报》 |
2011-12-27 |
余东 |
试论形合与意合的平衡机制 |
《广州大学学报》 |
2010-4-30 |
余怿 |
“口译:一项‘协调’活动” |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1) |
余怿 |
关于“口译过渡性课程”的探讨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0(5) |
余怿 |
90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时代教育》(教育科学版) |
2009-11-1 |
詹成 |
历史叙述与国家身份建构——以苏格兰文学作品中的华莱士叙事为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6(4) |
詹成 |
香港黑帮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7(2) |
詹成 |
文学翻译需要文学理论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7(3) |
詹成 |
Rereading the Scottish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 William Wallace Tales |
《重读今日英国》 |
2007-6-1 |
詹成 |
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8(3) |
詹成 |
承西方译学之风,育国内研究之才 |
《科教文汇》 |
2010(9) |
詹成 |
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一项针对我国首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 |
《东方翻译》 |
2010(6) |
詹成 |
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与现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6) |
詹成 |
广州旅游景点双语公示语调查 |
《咸宁学院学报》 |
2011(7) |
詹成 |
逐步口译中的非语言讯息结构(合著) |
《编译论丛》 |
2011-9-1 |
詹成 |
改译策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
《语文学刊》 |
2011(9) |
詹成 |
联合国的多语言工作现状及对策——兼论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
《黑河学刊》 |
2011(10) |
詹成 |
电话口译在我国的一次重要实践——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的电话口译 |
《中国翻译》 |
2012(1) |
詹成 |
英汉/汉英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 |
《上海翻译》 |
2012(2) |
詹成 |
Mediation through Personal Pronoun Shifts in Dialogue Interpreting of Political Meetings |
Interpreting |
2012-8-1 |
詹成 |
口译教学:内容与方法——近十年我国口译教学的宏观领域研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2(5) |
詹成 |
Revisit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Staff Interpreters in China – A Case of Shifts in Dialogue Interpreting in the Political Setting |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沉淀与视角》 |
2012(12) |
詹成 |
国内医疗口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一项针对广州地区医疗口译活动的实证研究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3(3) |
詹成 |
MTI会议传译方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体验——一项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证研究 |
《外语界》 |
2013(5) |
詹成 |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 Training in Mainland China: Evolution and Current Trend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preter Education》 |
2014-6-1 |
詹成 |
视觉化训练对口译能力提升的效应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4(6) |
詹成 |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5(4) |
张保红 |
意象与汉诗英译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4) |
张保红 |
艾米•罗厄尔汉诗英译艺术探析 |
《翻译学报》 |
2008(1) |
张保红 |
庞德汉诗英译艺术探析 |
《翻译学报》 |
2009(1) |
张保红 |
风雨彩虹,别样人生—威廉•华兹华斯《我心欢跳》与蒋捷《虞美人•听雨》比读及翻译 |
《英语世界》 |
2008 (10) |
张保红 |
对桑德伯格《雾》一诗译文的商榷 |
《英语世界》 |
2008(7) |
张保红 |
美的感悟、传意与创造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0(3) |
张保红 |
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
《广州大学学报》 |
2010(7) |
张保红 |
汉译英:我的梦,我的青春!(郁达夫) |
《中国翻译》 |
2007(5) |
张保红 |
海外相思 |
《英语世界》 |
2009(6) |
张保红 |
山林女神奥丽特 |
《英语世界》 |
2010(5) |
张保红 |
传统美学视角下的高级英语教学——以虚实论为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9(2) |
张保红 |
文学语言的审美性与翻译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5(1) |
张保红 |
诗歌比较与翻译研究 |
《外语与翻译》 |
2009(2) |
张保红 |
论英诗中分行的功能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3) |
张保红 |
也谈汉诗英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与金春笙先生商榷 |
《翻译季刊》 |
2008(4) |
张保红 |
从书法视角看翁显良古诗英译的艺术 |
《外国语文》 |
2013-8-25 |
张保红 |
翁显良古诗意象英译的特色 |
《Translation Quarterly 翻译季刊》 |
2013-6-25 |
张保红 |
文学翻译中绘画因子的借用 |
《中国翻译 》 |
2012(2) |
张保红 |
点染法:翁显良汉诗英译艺术研究 |
《中国外语》 |
2011(4) |
赵军峰 |
法庭言语行为与法庭口译 |
《中国法律语言学展望》 |
2007年 |
赵军峰 |
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4) |
赵军峰 |
法律英语名词化剖析及汉译英策略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6(4) |
赵军峰 |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中国外语》 |
2006(5) |
赵军峰 |
中西法庭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8(3) |
赵军峰 |
语结与英汉同声传译断句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8(2) |
赵军峰 |
法庭言语行为与言语策略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2) |
赵军峰 |
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 |
《中国翻译》 |
2007(1) |
赵军峰 |
论口译的翻译单位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5(2) |
赵军峰、李佳 |
从法系差异看“劳动”相关词语的翻译:以《劳动合同法》四个译本为例 |
《中国翻译》 |
2014(4) |
赵军峰 |
MTI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外高翻学院为例 |
《外文研究》 |
2013-6-15 |
赵军峰、罗雯琪 |
国内法律翻译教材现状分析(1992-2012) |
《中国翻译》 |
2012(5) |
赵军峰 |
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
《中国翻译》 |
2011-1-15 |
赵军峰 |
法律翻译功能观解读——沙切维奇教授访谈录 |
《中国翻译》 |
2015(2) |
赵军峰、郑剑委 |
法律定义条款探析及其翻译策略 |
《外语学刊》 |
2015(4) |
仲伟合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 |
《中国翻译》 |
2007(4) |
仲伟合 |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7) |
仲伟合 |
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
《中国翻译》 |
2006(1) |
仲伟合 |
国际通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9(18) |
仲伟合 |
通过同声传译揭开认知、感知和智力的面纱 |
《中国翻译》 |
2009(3) |
仲伟合 |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报》 |
2007(5) |
仲伟合 |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
《中国外语》 |
2007(4) |
仲伟合 |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报》 |
2007(3) |
仲伟合 |
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 |
《中国翻译》 |
2007(1) |
仲伟合 |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对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借鉴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5(2) |
仲伟合 |
论功能翻译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适应性 |
《语言与翻译》 |
2005(3) |
仲伟合、穆雷 |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中国外语》 |
2008(6) |
仲伟合 |
我国翻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
《中国翻译》 |
2014(4) |
仲伟合 |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1) |
仲伟合、邓婕 |
从认知角度看专业技术领域汉英同传中的信息缺失 |
《当代外语研究》 |
2014(1) |
仲伟合、冯曼 |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 |
《外语研究》 |
2014-6-15 |
仲伟合 |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当代外语研究》庆贺钱冠连先生75华诞专号寄语 |
《当代外语研究专号》 |
2014-6-28 |
仲伟合 |
全球竞争下的国际视野——广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导向 |
《世界教育信息》 |
2013-9-15 |
仲伟合 |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3-1-16 |
仲伟合 |
美国高等教育对广东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
《高教探索》 |
2013-1-16 |
仲伟合 |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
《中国翻译》 |
2011(3) |
仲伟合 |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
《世界教育信息》 |
2011(3) |
仲伟合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中高等外语院校的使命与作用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1-10-25 |
仲伟合 |
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 |
《中国翻译》 |
2014-9-15 |
仲伟合 |
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
《中国翻译》 |
2014-7-15 |
仲伟合、贾兰兰 |
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走向浅析——一项基于国内口译研究博士论文的分析 |
《中国翻译》 |
2015-3-15 |
仲伟合、赵军峰 |
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5(3) |